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非遗在年轻人手上“亮”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林静远

“青色是东方色,也是龙泉青瓷最基本的颜色,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充满希望。”10月29日,一场名为“宋韵审美生活:茶事×青瓷”的龙泉青瓷特展在杭州举行。毕业于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年陶艺家、龙泉市工艺美术师柳佳昊带着自己烧制的青瓷作品,为青瓷爱好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传承课。

悠悠岁月里,龙泉青瓷早已成为世界非遗,当地的宝剑锻制技艺也已是国家级非遗,两者都成了龙泉的支柱产业。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龙泉中职学校(未合并前的龙泉市职业高中)就紧贴市场需求,开设了青瓷专业,并于2010年开设了刀剑专业,助推产业发展。“这两个专业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尤其是刀剑专业,没有相应的参考资料,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人才的培养,都是跟着市场在不断调整变化的。”校长张成勇介绍,这两个专业如今都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

刀剑教研组组长赖俊杰介绍,学校最早开发的是铜工课程,在调研时却发现这种技艺比较落后了,当时市场上稀缺的是錾刻人才。于是,学校取消了铜工课程,开发了錾刻课程,包括剑鞘装饰、刀剑材料工艺、宝剑打磨等内容。

青瓷专业教师江黎丽同样认同市场的重要性,“看似‘高大上’的非遗青瓷课程,开发时也得围着市场转。目前学校有青瓷成型、青瓷装饰等5门核心课程。刻花和半刀泥是其中最传统的工艺,结合这一特点,我们对青瓷装饰这门课程进行扩充,增加了这两项内容的比重”。

拉坯、上色、烧制……这样的动作,最初龙泉中职学校学生尽管每天重复很多次,但烧制出的作品还是仿制的。学校意识到非遗技艺传承并非单纯地模仿,而是要有所创新。于是,使非遗作品“亮”起来成了学校追求的目标。

目前,学校有固定合作企业5家,并聘请了34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专业特聘教授。校内建有张晞青瓷大师工作室、郑国荣刀剑大师工作室、蒋氏刀剑校企合作室、南宋哥窑生产性实践基地等校企合作基地。

去年夏天,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该校学生钟安阳创作的《福禄寿》陶瓷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得益于校企合作指导教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张晞指点,该作品的创新点是陶瓷为葫芦形状,颜色是青釉色,葫芦上的寿桃和蝙蝠,谐音为“福禄”,寓意为“寿”,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张晞曾在龙泉青瓷烧制基地宝溪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师生参加“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系列活动,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千年青瓷烧制文化。他说:“非遗连接着历史与现实,我们应让它在年轻人手上熠熠生辉。”如今,越来越多学生设计的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陶瓷作品,诞生了手镯、耳环等各种陶瓷饰品。

在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蒋小武看来,提升技艺离不开审美。他的蒋氏刀剑校企合作室入驻校园已有5年多。一路走来,他边传授技艺,边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每制作一把剑鞘,我都会拿出不同图案让学生欣赏比较,从中寻找美、发现美”。

当内涵丰富、形制精美的非遗作品在师生们的指间陆续诞生,学校的青瓷、刀剑专业也有了更多成果。近年来,学校注册了“秦山南田”青瓷商标,在2018年省“青出于蓝”作品展中,青瓷专业教师的作品被省博物馆收藏。依托“天下龙泉”国际交流活动,国际陶瓷大师驻校创作,完成了相关双语教材的编写。在刀剑项目上,教师团队申报了发明专利38项、创新创业项目4项,同时帮助企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