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预习”绝非彼预习
□戴金辉
不知是预习与我天生有缘,还是我对预习情有独钟,我一上小学就学会了预习。
我是60后,第一次拿到的语文课本上面印着毛主席像。
教师并没有布置任何作业,只吩咐我们回去之后,能找到旧报纸的,就当书皮包一下。
我回到家,居然吵着要爸爸妈妈教我读书。
那个时候学生书读得好不好,没有像现在那么被大家在乎。教师更喜欢上的还是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和劳动课。
能当上小助手是学生最大的荣耀,哪怕只能当一回。
小助手除了在早读课上帮同学背书,还会在每周二、四下午的读报课上,把少儿报刊上的文章读给大家听。
小助手最光荣的事就是替数学教师批作业。打钩打叉,钩叉打大打小,打几分,全由小助手说了算。
考虑到我们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干活,教师很少布置作业,当然从来没有布置过预习作业。
预习只是想当小助手的学生干的私活儿,四年级我不当小助手了,事先偷偷学一下新课的习惯也没有停止。
记得有一次数学测试卷上出现一道应用题,我看与下一节课将要上的例题相仿。于是,我模仿着那道例题来做,结果全年级就我一人做对,我获得了那次测试的第一名。
后来,我成为教师,把这个学习的好方法传授给我的学生,但并不强迫他们接受。得到我“真传”的学生,几乎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师的儿子。整个小学阶段,他几乎每科每课都坚持预习。结果,他每次考试都能得第一名,长大后还顺利地考上了公务员。
还有一个女生,我从小学六年级接手教她。她爱读课外书,知识面很广。但升到初中后,她一时不适应,一味被动地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大量习题,成绩一落千丈。
她急切地打来电话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就按自己的办法去办——预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那老师布置的作业做还是不做?”
“没有必要做的可以不做,你先忍着老师的训斥。等你取得好成绩后,老师自然会理解的。”
听了我的话以后,她大胆地采用先预习的方法,把课本上的作业完全弄懂,再做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不出3个月,她的学习成绩又噌噌噌地跃居班级前3、年级前50。后来她考上了县重点高中,高考时考上了自己心仪的某理工科大学。
说到这,读者应该能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了:预习其实就是事先进行的主动学习。谁学会预习,谁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就一定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然而,事到如今,我突然发觉,“预习”有些不对劲了。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较高级别的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我一连听了9节课。
我强烈感觉到,这9节课结构严谨,进展流畅,细节超乎完美,但完美得很不真实,就连学生习题也清一色地得到100分。
如果让我当评委,我根本分不出这9节课的高下,每节课都是百分百成功。
我一打听,原来上课之前,教师全都布置学生预习过这一课,还给每个学生发了“预习单”,甚至所有的习题学生都做过一遍。
这么做的结果显而易见,以公开课的“成功”标准,这些课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学生这么“预习”一番,再来上教师的公开课。谁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是发自内心,写的是临场发挥的切身体验?
我对这样的“预习”担忧了起来。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学生“预习”甚至“预演”(事先对公开课进行排演)后,很容易把思维过程以及问题的答案固定在预设的模式上,这样的师生课堂问答,还能算是生命中激起的“火花”吗?
课堂是落实学习要素的主阵地,是演绎学生思维过程的主战场,师生的教与学必须在课堂这40分钟的单位时间里得到检验,但如果课堂经过“预习”,课堂效果如何测评呢?
我的担忧并非不着边际,当今社会发展到人手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获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轻而易举,因此不应该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反,我们要千方百计杜绝的是学生直接到网上搜索并抄袭答案的“假学习”现象。
一旦学生误入这一歧途,将成为新时代的白痴,终身与真正的学习无缘。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配套的《课堂作业本》应该当作机密材料严格保管,只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使用,一课学习完毕即马上回收。
这样一来,“预习”的形态就变成与教材相关的大量课外阅读或实践。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够独立思考,慢慢学会依靠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能力。
作为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落实学习要素,至于落实到何种程度,课后学生需要哪些拓展、作哪方面的弥补,教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公开课不能这样“预习”,常态课也不能这样“预习”。“预习”后再上课,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受到阻碍,教育改革将被引向死胡同。
刷题、猜题、押题的时代即将过去,需要我们沉下心阅读并积极思考的时代即将来临,学习上的任何投机行为终将被历史淘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