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需强化统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明确不同主体、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都具有实施思政育人的职责或功能的基础上,强化统筹是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的关键。

□谌 涛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注重学段衔接,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内外协调,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大力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应然目标。在明确不同主体、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都具有实施思政育人的职责或功能的基础上,强化统筹是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的关键。

不同主体、不同学科、不同阶段都具有实施思政育人的职责或功能。不同育人主体各有优势,不同学科各有特点,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不同,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就需要强化统筹,使各主体、学科、学段在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与教学方法上协同推进,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减少重复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实现共鸣共振和教育实效的最大化。

在学段衔接上,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需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在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在学科配合上,系统整合优势取长补短。思政课在教学中有理论性和系统性强的优势,直接面对学生,具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条件,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课程的实际体验性相对较弱。其他学科的思政教育,根据各自学科的教学进度来实施,与其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优势,但思政教育系统性和常态性不足。这就需要思政课为其他学科在育人上提供方法指导、理论储备和内容协调等;其他学科也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从而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在主体协调上,明确职责分工协同联动。相关部门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应承担政策优惠、经费支持、制度保障等职责;社会机构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发挥与思政“小课堂”的配合、教育资源的供给、外部条件的支撑等作用;网络媒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媒介,应发挥正确思想宣传引导和学生价值观塑造引领方面的作用。中小学校需在做好校内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对接社会实践“大课堂”,安排一定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教学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直接体验和切身感悟。同时,需要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

新时代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需强化统筹,实现各学段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多元育人主体协同联动,不同学科之间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提升育人质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