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创设
●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跨学科整合,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其魅力。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新湖校区 郑 蓓 徐 琪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正日益凸显。《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创造性劳动能力。那么,如何在学科融合背景下探索更有价值的劳动课程?新课标背景下,劳动课程中的劳动任务群在学校又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可从跨学科融合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实现融合育人更有效的目标。本文以“金种子乐园”种植基地为例,谈谈跨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该如何创设。
一、规划整合,建课程体系
学校开辟了“金种子乐园”种植基地,每班均有一块土地,用于学生种植蔬菜和花卉等劳动实践。
针对校内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散点分布的情况,学校重新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校内资源和学校特色,融合各学科知识,重组规划,经历了“确定目标—梳理内容—完善实施—注重评价—不断改进”螺旋上升的劳动课程体系建构过程。
多学科融合的“金种子乐园”劳动课程呈现整体规划、纵向推进、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特点,涉及的劳动任务群有农业生产劳动、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具体课程内容以蔬菜、花卉的种植和养护为主,分为“种植前”“种植中”“丰收后”3个时期,有“相约菜园”“种子的认识与播撒”“植物的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共17课时。
通过这一系列学习,学生基本可以实现以下目标:在认知层面,打破学科界限,同时初步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在能力层面,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解决劳动中的问题,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行为层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创新性思维及发现美的能力。
二、融通知识,展综合技能
各学科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并非劳动课程与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和嫁接,而是要进一步挖掘融合育人的价值。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立足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多学科教师协作设计,回归真实有效的劳动情境,促进劳动教育与多学科交叉融合。
学校将“金种子乐园”劳动课程与各学科、综合活动、主题教育等校内其他课程进行整合,实现融合育人。比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品质;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利于学生利用语文知识阐述劳动过程、劳动成果,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与数学学科融合,有利于学生展现数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主题活动,助素养落地
1.建生长档案。“金种子乐园”劳动课程是一门长周期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农事知识、种植经验,通过小组合作建立植物的生长档案。
学生在种植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类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时,要对劳动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技能进行及时点拨,给学生提供知识储备,并引导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创新。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明白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养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果实的优秀品质。
2.展成果报告。一轮劳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各科知识记录感悟与收获。学生回顾整个劳动过程,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编写劳动成果报告,在班级内分享交流。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可以创造财富”的观念,教师可搭建模拟超市,让学生用劳动所得在模拟超市里“购物”,感受劳动带来的价值。
3.解生活难题。除上述主题内容外,教师还可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项目进行劳动技能的提升和拓展,使劳动实践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劳动成为学生“成长营养”,成为最好的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