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化运行 一体化提升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新观察
□ 杨志刚
产教融合中,教育与经济、供给与需求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学校与企业双方也存在“发力不均、合而不深、聚而难融”难题,如何破解?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从体制机制破题,投入2.4亿元(其中引入社会资本1亿元)建成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打造实体化运作和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运行的产教综合体,探索“全链式”培养模式,走出了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找准堵点
日前,记者走进金职院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迎面看到的是冠有ABB、北京精雕、+GF+、京飞航空、华航唯实、金职航空等名称的厂房,纵横整齐排列,让人仿佛进入了制造业界顶级企业的集聚区。
这个占地61亩的产教园内,既有高端精密零件制造车间,也有精密制造应用中心、机器人学院、智能化齿轮自动生产线、航空维修实训车间等,设备总值近1.6亿元。“这些高端生产性实训车间,都是与西子联合、今飞集团等众多行业优势企业,以及+GF+、ABB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建设的。”金职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戴欣平说。
高端装备产业是浙江省重点打造产业和金华市重点培育的“五大千亿”产业之一,正迈向产业高端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作为区域人才赋能的重要主体,打造产教实质性融合的平台,培养支撑产业转型的智能制造人才,是时代赋予地方高职院校的一道必答题。“从2003年开启‘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到2011年提出‘校企利益体’,我们在如何打破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制度、政策瓶颈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金职院党委书记王振洪介绍,但如何从传统“虚拟”走向“实体”,从“单一”基地向“综合”平台建设发展,始终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王振洪说:“2017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指出‘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推进实体化运作’,这给了我们最大的政策支撑。2019年,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我们就开创性地实施了产教综合体建设。”
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解决产、教“两张皮”的困境,实现产教实质性融合,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从建立之初,就将自身功能定位于集教学、生产、技术与产品研发、技能鉴定、企业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综合体,聚焦实体化运作,探索形成了“3+1+N”产教综合体新平台。“‘3’是指学生学习实训中心、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服务中心3个中心,‘1’是指1家学校资产经营公司——浙江京华教育集团有限公司,‘N’是指与企业合作成立的多家实体公司。”金职院党委委员刘鲁平说。
目前,产教综合体已成立了3家不同类型的合资公司:学校以生产性实训设备入股,与骨干企业合资成立的生产型公司(浙江京飞航空制造有限公司);以技术入股,引入风投基金成立的研发型公司[金职液压动力(金华)有限公司];以品牌入股,引入产业基金成立的培训型公司(浙江星河金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公办高职院校一旦与企业有了资产上的利益捆绑,就容易踩到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这使得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对此望而却步。王振洪认为:“这是改革的难点所在,我们一方面通过政府专业部门指导、校党委集体研究决策、校纪委全程监督等措施,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双方合作在股权架构明晰后,优化决策执行路径,在签订投资经营协议时通过对重资产投入的公司设置股权下限、设置一票否决权等措施,降低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寻找平衡点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是如何形成深度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在金职院院长梁克东看来,关键是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学校在从企业获取所需的同时,也要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相应利益,实现双赢。
当天下午1:30,记者在产教园看到,一批批身着工作服的学生陆续来到车间,有的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实操训练,涉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等专业领域,有的在企业技术工人指导下开展航空和精密柱塞泵结构件、高端精密零件等产品加工,还有的直接进入实验室协助开展高端液压、电机控制、智能农机等“卡脖子”技术领域的项目研发。
“前些年,我们还只能带一小部分学生辗转到位于杭州湾新区的宁波精雕数控工程有限公司去‘偷师’,而现在我们自己的产教园里就有7台全闭环五轴数控机床,可满足全班学生一边在电脑上编程,一边通过五轴数控机床进行实操,及时解决理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家门口就能上多轴加工操作实训课,让金职院机电工程学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教师李银海感到振奋不已。
“学校依托产教综合体全方位统筹校企资源,实现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提升,打通生产、研发和教学有效结合的‘最后一公里’。”金职院人事处处长楼宏强介绍,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无界化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学生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组织培训及研发团队,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来服务区域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效果,对学校而言收获满满。产教园负责人章跃洪告诉记者,以“产”拓维度,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以“学”把宽度,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教学组织实施的柔性;以“研”掘深度,推动了专业发展从跟跑产业到并跑、领跑产业的转变;以“训”促强度,深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资源转化;以“创”提高度,增强了教师服务产业能力和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以实训基地、智力资源、设备等入股,今飞集团提供资金,我们则提供技术支持、业务订单和质量控管,共同聚焦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产业,年产50万件航空部件产品成功下线,实体公司年产值超4000万元。”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说,对企业而言,这样的深度融合,不仅获得了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更获得了政策利益、社会利益。
浙江京飞航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捷认为,公司目前生产经营平稳有序,逐渐发展壮大,得益于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这个开放平台。公司在产线安装、技术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更受惠于校企间“融合互促”的政策和机制。
近年来,产教园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15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8项;年培训超5万人次,年均企业服务到款超1000万元;获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43项,为近50家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25家企业完成百余种产品开发。
探索活力点
在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名单中,李银海、戴素江主编的《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第四版)》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融合企业元素与教育元素的直观载体。这本教材在行业内应用非常广泛。教材已经再版了3次,每一次都会随着数控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完善,而教法也随之进行了改革。”李银海说。
梁克东介绍,为不断释放“校企活力”,产教园实施“三融三通”运行机制,将企业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岗位技术能力需求与教学内容融合、生产组织与教学组织的培养方式融合,同时将学校与企业共营实体公司的政策打通,学校教师进入到实体公司的身份打通,实体公司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方式打通。通过校企优势资源整合,建立企业化的运行制度,努力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产教融合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达成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培养目标融合、教学内容融合、培养方式融合的路径。
平台建设中,金华市政府职能由“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转变。在金融支持方面,政府分5年每年给予企业1200万元融资贴息补助和1000万元特殊产业补助;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研发型企业所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给予“一揽子”奖励资助;在资产属性转化方面,“一事一议”给予政策支持;此外,政府还在环评、节能等政务审批及完善企业发展环境方面给予帮助。
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政策支撑,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带着核心技术来到金职院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金职院最打动我的是,我的专利技术不再只停留在电脑里,而是能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之后,团队利用学校精密加工场地及设备平台,发挥技术团队的攻关优势,主持研发的产品已申报5项专利。
目前,作为国家高水平建设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集聚了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0余人,建有汪卫华院士工作站、液压动力应用研究所等高端科研平台,在国内液压关键元器件、非晶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王振洪看来,产教综合体的建设模式破解了融合之困,推动了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质性的资源协同与整合,保证了各方的平等话语权和利益平衡。通过专业企业一体统筹和政策、岗位、利益三个打通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校企利益、资源、技术和人员的全面融合,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实体化运行,一体化提升,金职院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先后入选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佳案例”、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戴欣平教授领衔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团队入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