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赋能竞技人才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阳明中学体教融合班学生代表绍兴市参赛。

□ 杨 倩 通讯员 王丽红

杨 倩

通讯员 王丽红

每天下午4点一过,绍兴市阳明中学的各个运动场地就变得热火朝天。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学生们在运动场上尽情地挥汗如雨。就连很容易被其他运动“借用”的排球场地,在阳明中学也摆脱了“鹊巢鸠占”的“命运”——学校的5块室外排球场地、2块室内场地和1个气排球室,在这个时间段里常常满员。

这得益于学校近两年实施的体教融合教学新模式。在这个模式的助力下,排球等更多体育项目走入阳明中学,使学生们在体育项目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保障了体育特长生训练和学习两不误,助推其竞技水平的提高。

“市队校办”,体育生的个性化教学

在11月25日结束的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排球比赛上,曾经处在中流水平的绍兴市排球队异军突起,获得了男子甲组第三、女子甲组第六的好成绩。这是继今年7月获得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男子甲组冠军、女子甲组第5名之后,绍兴市排球队再次展现的突飞猛进的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市排球队所有队员均来自阳明中学。排球队能取得这样出色的成绩,与绍兴市推出的体教融合策略密切相关。近年来,绍兴通过体制共融、资源共享、特色共创,一大批运动项目和高水平教练员以“市队校办”“区队校办”等方式走进校园,破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不足、家长和学生们有后顾之忧等难题。

阳明中学正是绍兴市排球队“市队校办”高中学段的训练点和教学点。排球名宿、中国女排原主教练俞觉敏带着高水平教练团队走进学校,给队员带来了高质量的训练,同时学校通过组建体教融合班等形式,帮助队员实现“五育”并举。

“平时我们一般上午上课,下午训练,晚上自习,不用走出校门,在教室和体育馆之间就能快速实现学生与运动员两种身份的切换。”学校排球队成员刘洋说。

从去年开始,在绍兴市教育局统筹下,阳明中学又为排球特长生单独设置了两个体教融合班:锚定“为体育生们提供适切的文化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4门学科的教学,再配以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

“阳明中学这样为体育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的做法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俞觉敏说,“这说明绍兴的体教融合是脚踏实地的,是非常务实的,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考虑的。”

全面融合,“1+1﹥2”

体育特长生进入阳明中学后,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是进入体教融合班还是普通班。

“体教融合班的个性化教学帮助我们大大缓解了学训矛盾,让我们既能安心练好排球,又能不荒废学业。老师们对我们也是全情投入,他们亦师亦友,班级的氛围好极了。”排球队队员、高二(13)班学生张添旭说。

由于是创新型的探索,在教学上,没有专门教材可供体教融合班使用,各科教师就结合全国体育单招文化课辅导教程等多套教材,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单独备课。

在管理上,也没有他人的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体育比赛大多分年龄组进行,一次比赛可能既有高一的学生参加,又有高二的学生参加。学校就安排体育教研组组长胡洪飞同时担任高一(13)班和高二(13)班这两个体教融合班的大班主任,进行班级打通管理。

“体教融合不是体育和教育的简单叠加,需要我们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打通融合中的毛细血管,从而达到‘1+1﹥2’的效果。”阳明中学校长周新建说。

正因如此,当排球、击剑、游泳等运动项目进入学校后,阳明中学积极把相关师资、场地资源共享给全校学生。目前,学校在高一年级开展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形体等6个项目的普及性教学,在高二则推行体育选项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提高性学习。

体育选项制也让排球运动在校园里更加普及,并催生了一批排球业余高手。今年8月,4名来自普通班级的业余选手与学校排球队成员组队参加绍兴市中小学生排球联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陈明轩就是其中一员,他说:“排球项目是集体项目,一群人一起拼搏的感觉超‘燃’,这样的练习和比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财富。”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从体校转入普通中小学后,既推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让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得到更大发挥,同时也为该竞技项目选拔了人才,推动了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多元化升学、成长之路也拓宽了。”周新建表示。

据了解,明年起,学校将组建“市队校办”高水平羽毛球队,由羽毛球名将、法国羽毛球队原主教练陈刚带领的高水平教练团队执教。学校还将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计划在3年内建成集训练、比赛、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排球、羽毛球训练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