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教师阅读“六变”
□朱华贤
教师是专门教导别人读书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已经满腹经纶。诚然,教师肯定属于阅读量较大的人群,但是,在当下知识来源多元、知识更新加速、阅读方式和介质更换等新常态下,笔者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自己的观察,认为教师在阅读方面有需改进之处。
教师如何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为自己的人生和教育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呢?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六变”——
一、变投喂式阅读为补缺式阅读
“教师必看经典”“不可多得的美文”“让你脱胎换骨的10本书”……自媒体的投送文章有些纯粹是营销炒作,鱼龙混杂,有的还荒谬不经。教师如果欠缺辨识能力,很容易误读。
如果一味跟着他人的推送阅读,不仅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会不自觉地依赖他人的意见,以他人的阅读情趣代替自己的。
还有一种投喂式阅读更糟糕,这种推荐文章宣称让你“几分钟内读完整本书”,他们将图书缩减成摘要、片断或解读。这就好比有人嚼烂了食物来喂你,使你在阅读上丧失个性。如此阅读,成长就成了一句空话。
人体所需的营养需要平衡,缺钙补钙,缺铁补铁;知识也一样,教师应当学会自我检测和反省,找出自己的短板,有的放矢地实现自我弥补。
教师应从博读中获取广泛知识,在知识结构相对完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考虑有所突破,有所拔尖,稳中有升,直至能领略独特的风景。
二、变打卡式阅读为沉浸式阅读
当下书籍的出版非常讲究时效性,像前些年,乔布斯逝世后,一个星期之内,《乔布斯传》就上了新华书店的书架。
有些教师喜欢买书打卡,追逐时尚。可是,新书热书一到手,只是翻翻目录,看看梗概,查查作者,阅读几章,甚至几页,便算读过了,以与别人说些皮毛为满足。
这样点到为止的阅读,虽然也能增加一些知识,但意义不大。就像认识一个人,如果你只是看了他的档案,光知道其姓名、年龄、性别等,能算认识吗?
读书一定要沉浸其中,特别是好书、经典,阅读时要能嚼出滋味,引发联想,产生共鸣,碰出火花……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就像你与一个人朝夕相处,摸清其性格脾气、爱好特长、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地了解这个人,与之建立一定的联系。
三、变敲门式阅读为登堂式阅读
许多教科研活动涉及阅读,如论文评选、经验交流、上公开课等,有些教师就找准定位,直奔目标,对某一本或某一类的书籍进行突击性阅读。
这种阅读,实际上是把书当成了敲门砖。敲门时用力又用心,甘愿废寝忘食,不惜通宵达旦,一旦目的达到,此书就被束之高阁,不再过问。
既然已经敲开门,何不登堂入室,去寻找宝藏呢?
一位教师能不能成为独领风骚的专家,关键就在于阅读有没有深度,有没有窥见堂奥,在某一领域是否有所建树。
四、变单程式阅读为回程式阅读
这个时代,各种物品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相当丰富,可以任意选用。特别是一次性物品的普及,助长了人们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表现在阅读上,即耐心与静心的缺失,贪多贪快,大部头著作读的人越来越少。
其实,有的书读一遍就行了,而有的书则远远不够,比如一些经典名著,非得重读三遍五遍,才能读通读透。
可能在有些人眼里,重读一本书太浪费时间,不如去读一本新书。
这样的想法有些狭隘了,有人说“好书宜读两遍半”,真可谓经验之谈。什么意思呢?
初读和重读的作用是不同的。
初读时,用自然的进度、平常的视角、欣赏的态度,体验阅读的快乐,吸收书中的营养。
而重读时,进度可以放慢,更多地着眼于批判与联想,会有珍贵的碰撞与产出。
有的书早年虽然读过,但那时的经验和理解力不足;过几年或十几年再读,会获得初读所没有的妙处。
还有半遍呢?就是选择部分精彩片段咀嚼吟咏,铭记于心,内化于血。
初读犹如刨地挖坑,重读则是掘井及泉。
五、变致用式阅读为无用式阅读
阅读的功利性过强,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总是在阅读前这样自我拷问:读这本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有帮助吗?有利于以后评职评优吗?阅读时间和效益能成正比吗?一定会影响阅读的快感,一本好书也会被自己读得味同嚼蜡。正如我们在品尝一道珍馐时,总是在想“价钱贵不贵”“对身体好不好”,还会有多少心情享受美味?
为达成功利目的而阅读,那么一旦目的达成,阅读也很快会被抛弃,成不了终身的习惯。
阅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读有用之书,也要读无用之书。尤其是读无用之书,对培养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建立一个人的价值体系至关重要。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用无用是相对的,有很多书暂时没用,但在某个特殊的阶段和场合,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读无用之书,心态轻松,无为而为。
因此,有直接帮助的书要读,看上去没什么帮助的书也不妨读一读。书的有用无用,阅读之后才能见分晓。
六、变快阅读为慢阅读
现在新书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追着时尚读,读到烂书的可能性会很大。
哪怕是官方推荐的书目、媒体的新书宣传,虽然有借鉴价值,但教师也不见得就必须表现得“如获至宝”。
有些出版商会在出版前后加大炒作力度,召开新书发布会、研讨会,雇用所谓的专家名人敲锣打鼓。这种被炒热的书一定好吗?真的难说。
一个成熟的读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阅读不是做生意、炒股票,用不着讲求时效。
阅读是慢活、细活,为提高阅读的效益,最好读一些经过时间沉淀的书籍,或者出版一段时间之后美誉度较高的作品。
教师工作繁忙,时间宝贵,不宜什么书都读,一定要有所选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