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每人一把尺,量出各自的光
□ 刘丹丹
“遇见光,成为光!”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国家奖学金特别评选大会上,来自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母燕零饱含深情地说。荣获2022年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后,她说,最感激的是自己的学校。领奖台上,母燕零的身材是最娇小的,虽然腿脚不便,但她脸上始终挂着自信的笑容,整个人像是闪耀着光,让人挪不开眼。
在浙江特教职院,像母燕零这样的学生数见不鲜。“我们的学生是特别的,这决定了我们的评价方式也要特别。”学院党委书记王正东说,长期以来,针对特殊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机制不够全面,评价标准不够精准等。“残障学生是不能跟健全学生采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的,我们想做的是,给每个学生打造一把尺,量出他们各自的闪光点。”王正东认为,针对特殊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在“残健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评价。
量成长: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时隔一年,再一次见到母燕零,记者发现,她名字前的荣誉称号又多了几个,表达更加大方自信,不变的是她小小的身材中蕴含着强大的能量,一双大眼睛中闪烁着真诚。
“我想回家乡创业,发扬苗绣文化。”问及毕业后的打算,母燕零语气坚定。谁能想到,3年前来自贵州山区的母燕零曾因自卑而踌躇不前。进入浙江特教职院学习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后,她的想法一次次被改变,她的世界也一点点被打开。
课上,她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课外,她担任班长、团支书,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她不断打破限制,探索各种可能:她带领团队将残疾人的创业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融合,成立了全国首家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手绣华彩点亮黔程”助残振乡村手工艺合作社;她和队友一路披荆斩棘,获得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金奖,为学校创造历史性突破。
“我不能选择我的出生,但是我能活出自己的人生。”母燕零将自己从社会和学校汲取的温暖和光芒,集聚起来向外折射。她打破残疾人只能被照顾的偏见,投身各种志愿服务工作。疫情期间,她还签署了一份遗体器官捐赠书。
“学校营造‘残健融合、协同共培’的育人环境,让特殊学生自由成长,让普通学生得到激励。”王正东用“双向奔赴”来形容学校整体的育人氛围。
“自立自信、融合强技”浙江特教职院院长黄宏伟用8个字,概括了学校搭建残障高职学生评价体系的目标。学校突破“弱势群体”的固定思维,将残障学生视为和健全学生同等的独立自主个体,将高要求、严规定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此外,学校为每一个残障学生分列个体“长处清单”与“短板清单”,在统筹普适性评价之外,增设分层、分类、分阶段的个性化评测及指导,促使残障学生激励自我、自主提升。
量成效:从旁观到上场
在浙江特教职院,每一个残障学生都能上体育课。
周四下午,体育教室内,体育教师刘海群正在上一场普通而又特别的体育课。说它普通,因为刘海群在浙江特教职院担任体育教师22年,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说它特别,因为上课的学生都有肢体残疾,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行动不便,有的坐在轮椅上。
这是一堂体能测试课。开始的热身活动,刘海群每说出一个动作指令,后面都会跟上一串说明。“绕场馆两圈热身跑,不能跑的同学尽量快速走,坐轮椅的同学尽量快速推动轮椅……”在刘海群的口中,“尽量”“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动起来”是高频词。
放眼望去,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动作幅度都不同,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认真的表情。“老师,我可以把外套脱掉吗?”几个动作下来,很多学生已经是微微出汗。在普通学校里,体育课只能坐着围观的残障学生,在这里成为体育场上的主角。
“残障学生更需要体能锻炼,他们内心也更渴望上体育课。”刘海群说,体育能让学生们更放松也更阳光。近年来,学校不遗余力地推进各项体育教育,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特教学子千日体能养成计划”,倡导学生坚持每天体育锻炼半小时。
在缺少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残障学生的体育测试标准成为刘海群面临的最大难题。作为体育教研室的主任,她带领体育教师,将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制定出《残疾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标准》,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课程模式、选修门类和评价标准。
坐在轮椅的学生上篮球课,刘海群会根据学生上肢力量,设置不同的“篮筐位置”,有的“篮筐”在水平视线2米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评价方式,他们不用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每个人的努力目标是达到自己的100分。”刘海群说。
量成才:从一技之长到体面就业
杭州马塍路上,一间名为“筑梦无声”的烘焙店中人来人往,生意不错。玻璃门上,一张“简单介绍”映入眼帘:“我们店由四个听力障碍的烘焙师组成,我们听不见,但我们用心做!”
荣瑞祥正在前台忙活,他是店里的收银员和咖啡师。2020年从浙江特教职院毕业后,他去多家咖啡店和面包店工作过,今年年初在学校的介绍下,他与曾经的校友傅千、陈露一拍即合,创办了这家烘焙店。
“自由研究咖啡制作,不受限制。”荣瑞祥用文字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工作,如今一个月8000元左右的收入,让他可以体面地生活,留在杭州的梦想也越来越触手可及。
“特殊学生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就业也分很多层次。”黄宏伟说,学校依托各专业特点开设多个覆盖全院残障学生的校园职业竞技场,将职业劳动融入学生“职场”评价之中。此外,突破评价主体的“校园围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以“训”代“考”、以“练”代“测”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从单一学校到行业、企业、产业多元覆盖的大跨步。
校园里有一家莫卡乡村面包店,它还有一个名称——莫卡乡村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前台店员、烘焙师、咖啡师都是听力障碍学生,店长占先生也是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学生的企业导师。“中西面点工艺专业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在3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合作订单班企业的评价标准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评价标准中,为每一个残障学生设定个体远期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学生就业的可持续性。”教务处副处长赵晓旭说。
如今,对浙江特教职院的残障学生而言,就业已经不是问题,越来越多的残障学生投入创业的大潮。他们相信,阳光洒下,会落到每一个人肩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