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协同共赢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不仅是贯彻落实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面向长三角和常州区域经济发展,立足5G、工业互联网新基建,赋能先进制造业,努力服务地方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2020年,依托国家教育部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探索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多元主体协同

    创建“六共”协同育人机制

    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设置产业学院试点班。产业学院集聚区域优质创新资源,强化高校、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航天云网、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学会专家等组成的产业学院理事会,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机构,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重大事项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目前面向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所有专业招生,进行学科交叉和项目化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创建“六共”协同育人机制,保障产业学院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学校及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和实践了校企共推教学改革、共制培养方案、共建育人平台、共融师资队伍、共施教学过程、共践职业管理的“六共”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校企共建共管、共融共享。

    深化项目式教学改革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构建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项目式教学改革。产业学院立足工业互联网产业“云、管、端”体系架构,梳理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业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的对应逻辑关系。依据产业关键岗位和核心技术,整合现有大学科技园、国家教育部门产教融合平台、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资源,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国家、省级一流专业纳入产业学院,构建跨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保留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新增工业互联网公共课程、公选课程,设置5G+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机器人与智能控制3个方向。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推进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以工作坊教学为载体,以职业管理制度为依托,进行以“准职业人”职业素质培养为特色的教学改革。

    深化产教融合型专业和课程建设。产业学院聚焦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引发人才培养内涵的深刻变化,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建立凝聚政、产、学、研、用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多主体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建设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一流产教融合型专业。

    产业学院支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22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同时也是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产业学院现有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产教融合型课程1门,校级产教融合型课程2门,校级产教融合型教材《Python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1部。

    搭建面向实习实训的实践平台。产业学院与同惠电子、苏文电能等企业共建市级以上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平台5个,与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中心,建有江苏理工学院—信捷自动化俱乐部等学生创新实践俱乐部6个,与武进红光无线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内校企联合实验实训平台6个。合作企业投入800多万元,建设了面积1500平方米、具有“数据中心+运营中心+联合教研中心+在线资源建设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业务体验中心”的专业实训基地,提供工程技术开发真实环境,为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提供项目化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活动和科学研究服务。

    走“产学研创”融合之路

    成效显著

    产业学院坚持走“产学研创”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和深化政、校、研、产、企之间的合作方面,都已颇见成效。

    学院受常州工信部门委托,对薛家镇、遥观镇10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进行工厂智能化升级诊断和方案设计,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服务。与常州同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微弱信号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实质项目研发合作。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签订共建合作协议,联合出版《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2022年)》。与常州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对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合作人才培养、科创训练营组织与实施等。

    未来,学院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动产教融合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薛波 俞洋 罗印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