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阅读助推少儿科普走向深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暑假即将来临,各种博物学研修营融合博物学读物,让孩子用科学思维去发现世界。带着书本走向户外、走向原野和山林,少儿从单纯的书本阅读到有目标的课外实践,从间接学习到直接感受,在了解生态、观察绿水青山的体验中展开科普阅读。

    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将“学科学 爱科学”作为读书行动主题,彰显出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科普阅读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博物学活动方兴未艾,博物学读物越来越受欢迎。博物学读物是科普读物的重要门类。利用博物学读物开展少儿科普阅读,是激发少儿科普阅读兴趣、推动少儿科普阅读深入开展的有效方式。

    博物学是一门对大自然进行宏观观察与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地质学、植物学、昆虫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博物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山海经》《尔雅》等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博物学知识,被视为“中国地貌地质研究开山之作”的《徐霞客游记》也是一部精彩的博物学著作。当下适合少儿阅读的博物学读物主要包括自然观察笔记、旅行笔记、探险游记等类型,其中包含了与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相关的博物学知识。英国博物学家威廉·霍顿的《博物学家爸爸的自然课》、保冬妮的“写给孩子的博物笔记”丛书、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青少版)等,都是博物学少儿读物的优秀之作。这些读物运用散文笔法,采用图文结合的创作方式将少儿喜欢的自然观察、旅行、探险故事与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集知识性、文学性、哲理性于一体,备受读者青睐。

    博物,有通晓万物之意。博物学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知识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内容,因而博物学读物的内容十分丰富。一方面,这能够让少儿开阔眼界,了解到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壁垒,引导少儿突破学科门类的思维桎梏,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认识世界,获得对世界更为多样化的感知,弥补学校分科教学对思维发展的限制。

    一般科普读物注重对客观知识的直接呈现,而博物学读物除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外,还侧重表现人对自然的探索与认识的过程。例如,威廉·霍顿在《博物学家爸爸的自然课》中记录了他陪伴自己的三个孩子去野外探索大自然的过程,叙述了他和孩子们漫步于田野、河边、树林、海岸时,对各种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的观察。威廉·霍顿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在自然惬意、亲切舒缓的氛围中传递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少儿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收获新的知识,还能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有助于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探求欲,培养勇于探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增进对自然探索和科普阅读的兴趣。

    《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倡导“读思行结合”的阅读方式。在少儿科普阅读活动中借助博物学读物,能够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创新少儿科普阅读的形式。围绕博物学读物,可开展户外自然观察、旅行研学等科学探究、实践体验类的活动,让少儿在观察、探索中增进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反思,提高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实现读思结合、知行合一。

    总体来看,利用博物学读物开展少儿科普阅读活动,能够丰富少儿科普阅读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少儿的科普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在少儿科普阅读中运用博物学读物,不仅有助于提升少儿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有利于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