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个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中国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逻辑、总体要求与重点举措,对于新时代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全面认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逻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主张合理利用大自然,反对过度索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生态文明观有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文明的兴衰和自然生态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的生存繁衍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深刻汲取西式现代化教训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一现代化过程在资本逻辑的主宰下过度追求征服自然,只讲索取不讲付出,结果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伤害。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能也不会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追求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全面把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纵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进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区域差距明显、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的国家,离开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将一事无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动生态文明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组织保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既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同时也清晰地回答了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是关于中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理论遵循。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值越来越高,从“求生存”转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转变到“盼环保”。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优美的环境和清洁的空气我们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与西方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价值导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努力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这是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全面落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举措。抓住关键环节,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紧紧扭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业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要优化能源结构,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氢能等非化石能源和新型能源,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合理化。
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就是民生,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进一步围绕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是全世界森林增长面积最多、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人民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坚持胸怀天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稳妥推进“双碳”工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作者系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