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赋予教育新的历史使命、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融汇点,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生力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地方高校尤其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破题”,成为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当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地方高校是区域内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可以说,一部高等教育发展史也就是一部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但从现实来看,部分地方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人才培养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和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严重制约了教育支撑国家战略的能力。
当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加速,给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要当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就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变革、大机遇、大挑战并存的时代,找准办学特色定位和城市主导功能定位,找到自身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聚焦未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城市与高校在同频共振中实现共兴共荣。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基,要始终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不断擦亮办学底色、彰显办学特色,筑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根基。要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紧扣地方行业产业发展现代化需求,找准学校在战略实施中的对接领域和对接重点,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统筹推进高水平学科体系建设。要大力发展对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支撑性学科,遴选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成果集成的学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集中优势力量实现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突破,以深度对接产业需求为特征的专业发展格局,实现学科体系、学科资源与区域产业体系高度匹配和全面融通。要在专业与产业的主动对接、深度对接、有效对接中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的存在价值。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把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落到实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上。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上,必须突出和巩固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区域需求,着力解决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要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始终注重优质资源向本科教育集聚,始终聚焦本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营造好“领导重视教学、资源保障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的本科教育建设氛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尤其要加快推进应用转型,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钻进企业办学,面向产业链办学,扎实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不断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产业伙伴型大学,深入落实校企双方方案共研、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组、质量共管、就业共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更多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
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特征越来越明显。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更应该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科研创新强劲引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坚持“四个面向”的科技创新导向,聚焦区域特色、支柱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上大显身手、主动作为。要深化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大学创新体系,通过学科群、学科链、学科组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凝练与培育,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团队、揭榜挂帅、协同创新等方式,瞄准区域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培育大项目、开展大攻关、产出大成果、促进大转化,努力做好服务关键领域发展的“单项冠军”。要着力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全面对接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要从机制创新上加强与区域产业、地方经济的服务对接。比如,高端人才服务企业发展机制、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机制、学校资源服务产业员工教育需求机制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地方高校要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好引领、支撑和服务作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引领地方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