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初中强校提质调研报告摘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不久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了全省范围内的初中强校提质巡回调研。本次调研分赴全省11个地市调研33所初中。调研组希望通过对学校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教师研修发展等方面的深入观察,分析初中学校走向良性发展的规律,总结激发公办初中办学活力的经验,同时发现初中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面临了一些困难,全省各地还是有不少公办初中学校基于自身的努力,在实践性探索中取得了均衡性发展,积累了一些卓有成效且值得借鉴的办学经验和创新性成果。这些公办初中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优化了学校评价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教师团队凝聚力强,教师的进取心被有效激活;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力促学生全面发展,唤醒了师生成长意愿;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通过培养学习常规、渗透学科兴趣,改善学习体验,提高学校的抗逆能力;从备课、课堂、作业、评价等角度制定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常规,对教师教学有指导性帮助;鼓励和引导教师改进学教方式,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提升了教学效率;从深化校本研修切入,变“控制性管理”为“指导性管理”,赋予专业尊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务实的学校教学管理和课程文化建设。多数学校能做到有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坚实的“五育”并举实践、切实的课程体系建构、务实的制度机制创新、扎实的教学常规管理。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也能引领教师、凝聚教师。多数学校都能培育较好的校园文化,严格开足开齐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课程,真正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学校均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多数学校都能构建优良的、具有浓郁文化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培育兴趣爱好、能力素养,努力践行“五育”并举目标。多数学校均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鲜明特色、适切校情学情、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严格实施,科学评价。多数学校均能在教学管理中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以扎实、精准、有效的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各校主动适应教育发展要求,因校制宜、因时而进,实行精细化、人本化管理,管理方法灵活多样、细致有效,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和美,学校教育生态和谐有序。

二是注重教研组建设和校本研修工作。多数学校对教研组建设及校本研修都比较重视,出台了相应制度努力保障学科教研和校本研修落到实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在学校教研组建设和校本研修工作两方面都有一些亮点值得总结与推广,主要表现在:学校教研转型规划有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有梯度,校本研修形式有创新,校本研修成果有突破。各校都努力在前瞻性的顶层文化设计下,进行常态化推进、特色化探索,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学校核心工作。

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确保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希望。本次调研的多数学校着力于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在有梯度地提升队伍上下足功夫,为学校整体质量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校扎实开展研修工作,着力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实际出发并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创新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活动。调研中发现,各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都尤其重视新教师及年轻教师的培养。可以说,“青蓝工程”遍地开花。多数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从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精准教研,助力成长”,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提升了校本研修的整体层次。实施较为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体系,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归属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三是创设“以学为中心”的和谐教学氛围。本次调研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初中阶段各门课程。课堂观察使用的调研工具为省教育厅教研室研发的“课堂观察记录表单”,该工具设立了13个观察视点,包括教学目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任务设计、教学环节、任务操作、学法指导、平衡教学、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目标达成、作业布置等。

我们发现多数学校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氛围良好;重视教学常规,落实基础知识;讲练结合为主,注重启发式教学;凸显学生主体,重视学法指导;教育装备齐全,辅助效果明显;课堂模式显特征,区域管理求实效。

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给予包容,语言平和,不加责难。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积极,课堂专注力较好,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学习任务。不少地市与学校将“常规常抓”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常规落实到位。教师重视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部分课堂能基于单元目标开展整体教学,设计完整的学习任务,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素养。调研发现,多数课堂以目标统领,以问题导引,课堂结构严谨,教学环节精致,教学方式基本以讲练结合为主。教师在启发引导、讲解释疑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表现为依据学情设计教学,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遵循认知规律按照不同学科及不同课型的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学法指导,教师重视及时评价与反馈改进。学校都配备了必要的数字化教育装备,在辅助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调研中发现,不少课堂显示出明显的模式特征,体现各地各校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思考。

四是基本制定提升作业质量的保障措施。省教育厅于2015年12月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为学校作业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有力保障。多数学校能努力践行省教育厅相关规定,加强作业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作业总量控制和作业检查制度。作业管理与学校教育管理配套,形成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注重分层作业,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注重作业评价,提升作业效能;注重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

多数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布置分层作业。调研发现,大多数作业由教师批改,也有面批和个别批改,还有学生自批、互批。科学、英语、数学等学科面批相对较多。学生普遍希望每次作业都能得到批改;也喜欢互改方式;还希望教师选择集体没有掌握的典型题目进行批改和反馈。

温州全市推行教学新常规管理,其中对作业批改作出统一规定,用贴在作业本封面的“作业签”对学生的作业质量及教师的批改情况进行考核。相对于各校重视对作业批改的管理,宁波更注重“作业生态圈”建设,即不将作业的功能囿于应试,而是注重减少非必要的重复作业和繁复订正以达到减负增效,这种做法也给教师减少了工作量,使得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诊断学情和钻研教材,设计出更优质、更精准的高效作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的作业以省编作业本为主要作业来源,且会择时择题加以选用,有部分学校自编校本作业。作业类型以分科为主,兼有识记型、理解型、探究型和实践型作业。学生最喜欢实践类作业,最不喜欢综合试卷的作业形式。文化学科以书面作业为主,英语和科学教师布置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业的意识在增强,如周末英语的趣配音、科学的一些小实验都极受学生喜爱。非文化学科的作业内容丰富,包括体育锻炼、艺术创作、社会实践、家庭实验等。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除书面作业外普遍的作业形式。

(章新其 执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