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盯着建几所一流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志民

前几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提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教育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关系个人事业辉煌,争取相应政策和资源的理由。只建好几所一流大学并非最终目的。

对大学教育而言,其本质与作用是传授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善意与潜能,造就一大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富强有重要贡献的高端人才。国家是要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而决不仅仅是使个别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家要进一步明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战略,形成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统筹考虑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建设任务,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律,这里面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既要拥有世界一流学科,更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大学文化。

通过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带动一批大学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在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集聚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最终目标。

因此,还应该统筹和规划高等教育的分层次均衡发展。国家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高等教育也是由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教育机构共同实施的。不能在强调职业教育时忽视普通高校的发展,也不能在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减少对普通高校的投入。能否在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做到适度平衡,决定我国教育的未来,也将决定能否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和创新。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公平和质量是两个重要指标。大众化有利于公平,精英化有利于质量。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适度超前布局。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切忌空谈。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理念和机制等方面要启动实质性改革,切忌空谈。不能在对“素质”没有基本共识的情况下空谈素质教育;不能在对“文化”没有基本理解的条件下空谈大学文化建设;不能在社会环境不具备的氛围下妄谈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培养。

在国家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对大学的发展和变革有强烈的需求,政府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学有力的支持,必将带来高等教育思想和组织体系的变革。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让大学更开放、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对社会贡献更直接。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孵化我们的世界级大学,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作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