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比”中提升中小学校长管理的境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德市教育局 舒新华

长期以来,一些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由于存在不恰当的比较观念,使学校发展陷入困境,办学效益低下。为此,笔者提出“‘五比’提升中小学校长管理境界”。

一、在纵向比较中凝聚共识

任何学校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过程中积淀了优良的传统,但也需要因时而变,丰富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就需要校长在纵向比较中,分清学校发展中哪些是优良传统,哪些是历史糟粕,进行科学大胆的实践,弘扬优良传统,抛弃历史糟粕,融入新时代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努力。

中小学校长从上任伊始就需要学习和研究该校的发展历史,深入了解学校发展的曲折过程,深刻把握学校发展的辉煌期与低谷期,深层次分析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寻觅学校发展的科学密码,提炼学校发展的校本策略,以凝聚广大教职员工的共识,指导其行为,激发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校长要牢记教育改革是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既要防止以改革者自居,全盘否定校史,人为割断校史,完全“另起炉灶”,标新立异,制造学校的恐慌和混乱;又要防止不分精华与糟粕,全盘继承校史,俨然展示“守夜人”的形象,不进行改革创新。

二、在横向对比中寻觅规律

学校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然而,许多校长在外出考察学习中,往往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走马观花”多,深入学习少。一些校长打着开放的旗号,利用极短的时间,带着一群骨干教师赶到某名校考察学习,只是听听介绍,看看校园,就立刻返回,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二是“从众学习多”,科学选择少。一些校长听闻当年某校升学率高,众多学校前往“取经”,也蠢蠢欲动,结果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校难动。三是“照搬照抄”多,有机嫁接少。不少校长面对一些名校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往往“照搬照抄”,结果因“水土不服”,只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经验只可借鉴,不可复制;差异只可缩小,不可消除;规律不是个性,而是共性。因此,中小学校长在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经验的时候,需要在“三要”上狠下功夫。一要坚持现象与本质的有机统一。深入了解和学习有关学校经验背后的付出。二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任何学校总结提炼的经验都是个性的经验,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特定条件。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我们要学会透过个性寻觅共性,指导本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三要坚持学习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校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带着教师外出考察学习,主要目的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助我成长。这就需要我们把他人鲜活经验的共性与本校的具体校情有机嫁接,真正做到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是违背规律,盲目蛮干。也不是无视规律,学习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习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在类比中明晰原因

为什么在硬件和软件条件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发展很快,有的学校发展缓慢?为什么同样一所学校,更换一位校长,学校的面貌就迥然不同?究其缘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一定程度上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一些校长存在管理问题,导致学校与同类学校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进行归因分析,常常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一是重客观轻主观。过分强调学校发展中的困难或同类学校的优势,忽视自身在学校管理中的有效作为。这种过分强调客观因素、忽视主观原因的剖析,往往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只有在全面分析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基础上,侧重反思主观因素,才能更好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管理经验,丰富自己的管理智慧,改善教育管理的行为,科学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管理效能。二是重历史轻现实。过分强调同类学校过去的辉煌历史为当下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忽视同类学校目前深化改革与科学管理的现实,试图由此寻找更多安于现状的宽慰。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发展形成的客观现实也不能复制,但现实中一些具体的教育管理的做法可以借鉴和学习。三是重个别轻整体。重视个别现象,缺乏整体的了解和系统的思考,观察一点不及其余,难以全面分析同类学校较快发展的原因。学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优化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才能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因此,校长在查找本校与兄弟学校发展的差距,进行归因分析时,只有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融合,才能准确找到具体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

四、在个性化发展中彰显特色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特色学校的评比,核心是引导各级各类中小学,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当地当时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学校发展的新特色,彰显自身的个性,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切实改变我国当前中小学“千校一统”的现象。

广大中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往往轰轰烈烈狠抓应试教育,期盼本校的升学率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以突显所谓的办学“实绩”。由此导致各校往往理念一致,手段单一,方法雷同,经验相似,严重缺乏办学特色。这必将影响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特色主要来源于学校文化。在与同类学校的比较和竞赛中,校长应该着重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上狠下功夫,做好“三个一”。一是有一个特色鲜明的校训。当下各级各类中小学的校训看似五花八门,实则千篇一律。校训既要传承校史文化,彰显学校特色,相对稳定,简单好记,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更要内化为一代又一代师生的自觉追求。二是有一个个性突出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必要、有益的补充,更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小学校长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打造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由此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三是有一个科学创新的行为文化系统。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校长要以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引领教师教学的理念和行为创新,促进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改进,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在综合对比中争创新业

由于受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校内与校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广大中小学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校长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力求缩小差异,奋力全面超越同行,才能体现校长的担当与作为,显示校长的业绩和价值。

校长在综合比较中,寻找差距,发现亮点,争创新业,应该着重在坚持“三少与三多”上不懈追求。一是少比硬件多比软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差异导致对教育硬件投入的差异,造成许多公办中小学的办学硬件设施存在一定的差异。仅凭校长一己之力难以明显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校长可以在软件建设上多下苦功,打造更为和谐的教师团队,提高办学效益,以更出色的教育实绩赢得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投入。二是少比基础多比进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校发展的基础不同。城乡学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公办与民办学校等在许多方面必然存在发展基础的不同。校长无法改变学校发展的基础,但可以更多地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与行为,通过深化改革,克难攻坚,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少比得失多比奉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校长必须成为教师的楷模。“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校长的无私奉献,必然会赢得师生的赞誉,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增强校长的个人魅力,促进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