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加权”创新机 协同共进谋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校(以下简称“城中小学”)1907年由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至今已有近120年的办学历史,因其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卓著的办学业绩,特别是2011年异地新建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全面升级的硬件设施,成为南通市的热点学校之一。

    面对“双减”新形势,学校深研相关文件精神,遵循学业辅导与素质拓展、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双结合”的原则,践行“热点变出发点,重点变闪光点,难点变生长点”的发展思路,从“课程、课堂、队伍”三大层面着力,在“减负·加权”中不断创造学校发展的新机遇。

    “混搭”课程

    打造儿童成长新样态

    博物馆课程、家长志愿者课堂、社团活动、“小先生”课程……这些前瞻性项目如何推陈出新,打造儿童成长的“新样态”?城中小学“混搭”创新,在课后服务四级课程体系中寻求新机遇,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课程改革的提档升级。

    回望“双减”之旅,城中小学始终把儿童需求放在首位,精心设计课后服务两小时,不断优化课程目标与内容,三次更新《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努力在课程实施的“满”与“空”、“快”与“慢”、“粗”与“细”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最终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前瞻性理念——“减负·加权”。“负”不言而喻,指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不合理的心理负担;“权”则是权力、权重、权变,即加大对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实施方式、成效评价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增加相应课程在课后时光中的权重,因时因势、适机适境体现课程本身的灵活性。可见,“减”是为了“加”,“加权”才能实现真正和优质的“减负”。

    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夯实‘共同’、发展‘异样’、呈现‘多元’”为目标的课后服务四级课程体系应运而生:整合社会资源,开发以艺术类、科创类、劳技类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挖掘自身潜能,开发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级本课程;沟通家校,开发以家长志愿者为活动主体的班本课程;发挥学生特长,开发以“小先生”为学习主体的个本课程。四级课程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相互融通,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化实践与表达,也是以优质的课后服务质量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课后服务四级课程体系的开发,并不是要“抢占”学生课后的时间,而是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三方力量参与支持的育人格局,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供给能力,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课后服务活动范本。

    回归课堂

    实现儿童学习新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说:“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是教师的培养基。”“双减”背景下,城中小学立足未来课堂建设,推动理念从“怎么教”向“怎么学”转变,提出“教足教好,学足学好”的课堂理念,自觉开展“小先生领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课堂结构的突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布置预学任务—小组领学—当堂检测—课后延学”的课堂流程,延展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时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二是课堂关系的突破。大力推进“小先生领学制”课堂,根据领学规则和岗位文化,如“人人都是小先生”“人人有分工”,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学习的主角,真正做到了让教师从单一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助推者,学生从单维度知识的接受者变成学习问题的开拓者。某种意义上讲,“小先生领学课堂”也是一种“加权学习”,重构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三是课堂反馈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即增加师生的作业自主设计权。学生可以根据所学自编习题,考老师,考同学,批阅评讲;教师可以秉承“减量提质”的原则,让学生选做“固定节目”补充习题、练习册中的作业,根据学生兴趣和教材要求创意设计作业。

    在“减负·加权”中创造学校发展的“新机”,就需要适时地改革课堂。全体城中人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希望通过课堂这个小切口,撬动发展新机遇。

    关怀生命

    注入教师发展新动力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城中小学全体教师主动作为、敢于作为、有所作为,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驱动专业发展力,成为“双减”政策的关键落实者。

    加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就是加大教师教学实施的自主权、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评价学生的自主权。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发展需求,自主开展安排教学工作,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的“加权”,实质上“加”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课后服务能力、自我效能感,而说到底“加”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与身心发展。

    加教师的专业发展权,顾名思义,就是给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机会和平台。除了聘请专家开展讲座、备课组磨课研课、教师沙龙、读书交流等方式外,学校还高度关注教师的当下需要和生命体验,采用“双师工程”和“精准培训”的方式盘活优质教师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现加权增能,也催生了教师强劲的生长动力。

    加教师的参与决策权,“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但绝不能因此增加教师负担。“双减”时代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除了明确界定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专业要求外,还要落实合理分工、保障待遇等,特别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加教师的参与决策权,其实是一种把“生命关怀”放在首位的“柔性管理”,当教师在参与决策中获得自我效能感,自然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的发展进程。

    “减负·加权”,是城中小学积极落实“双减”提出的“小项目”,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逐步实现了课内教学“教足教好”“学足学好”和课后服务“按需定制”“精准施教”的目标,并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后劲。今后,学校将继续以此为切口,深化教育改革,以更好地激活“大动力”,迎来学校发展的“大机遇”。

    (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沈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