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整体良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对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严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但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只是在合格评估阶段提出了5条指导意见,尚缺乏专门的认定标准。具体如何认定,标准实际上由各学校自行掌握。”在江苏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朱林生看来,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判定标准和判定程序,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据沈友华观察,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职称评审环节,同样存在评价标准缺失或不匹配的问题。“有的高校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评定职称,突出考查的是——是否具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而对是否具有一年以上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则没有硬性要求。”

    “现在国家提倡‘破五唯’,但‘破五唯’不意味着没有标准,不意味着完全不要论文不要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以所在高校为例表示,2022年该校推出产业系列职称评聘渠道,希望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努力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我们也考查教师的论文,但考查的是论文是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只有能够解决企业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才是真正的产业型教授。”龚思怡说。

    顾永安注意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入职的教师以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学术型博士为主体,从校园到校园,新教师往往停留在研究型大学学术氛围营造的思维定式中。而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教师培训,往往关注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规范制度的培训,对新教师转变观念、融入新的校园氛围帮助有限。他提出,关注“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需要从源头抓起。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形神兼备。现在‘神’有了,还要在‘形’上多下功夫。”朱林生以比喻表达了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期待。

    学用相长

    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导向

    区别于传统知识本位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取向。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成效明显提升,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的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其中,监测校“千名本科学生获准专利(著作权)数”校均值由0.86项,提升至1.73项;“千名本科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数”校均值由2.46篇提升至3.12篇。

    “获准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都需要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在蔡敬民看来,这一均值的提升,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课外学习质量的提升。

    蔡敬民提醒相关教育者:除了看到数字的变化,还要关注数字背后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

    “课外学习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顾永安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以四个“足够”加大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支持力度,即给学生课外学习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平台和足够的指导。

    “学校可以建立教师指导课外学习的有效机制,把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纳入工作量范畴,特别是要增加教师与学生在课外有效深度互动的研讨时间。当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这种研讨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顾永安说。

    “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格局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课外学习实际上是各高校的一个堵点。”朱林生建议,应当继续改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学习质量,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将课外活动体系化,另一方面需要以数字化为课外活动赋能。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课外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要聚合资源搭建平台,将外部资源充分整合到相关平台上,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自主学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授郭建如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产教融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2017年到2021年学生发表论文数的增长其实并不明显。“这说明,学校的导向导得好,不唯论文尤其是不唯学术论文。”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郭建如建议,今后学校在学生课外学习的导向上,应当更强化一些关键指标,如参与专利研发、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活动等。

    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广受社会关注。龚思怡结合自身从研究型大学转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任职的经历发现,不管是对于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考研热”都是大趋势。

    “我们要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不要为了刻意提升学历而升学,可以更多地鼓励他们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其实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非常适配。”龚思怡说。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向未来

    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未来发展,专家们都关注哪些问题?

    “现在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期投入不足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提醒地方党委、政府注意,应当拿出具体举措,真正把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列入地方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江苏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朱林生非常关注近年来生源扩招,尤其是多类型、多规格生源的进入,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带来的压力。

    “不同的生源,肯定不能用同一种培养方案。那么,又该用什么样的不同方案?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在朱林生看来,如果不加大教学研究的投入,不对上述问题作出很好的回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要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顶层设计必不可少。通过走访、调研数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常熟理工学院教授顾永安发现,不少高校相对忽视顶层设计体系的构建。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合格评估的创建、国家转型发展的引导,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以深度转型、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在顾永安看来,新的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以系统论思维,采取体系化设计,进行对标式建设;二是要抓好“三个核心”,即落实应用型的核心定位、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质量;三是抓好“三个关键”,即聚焦关键指标、建立关键机制、强化关键少数。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的关键指标,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对于应用型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应用型科研、横向项目合作等方面,关注度还不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建立一些关键机制,如产教科融合机制、校城地共生机制、集群式发展机制等。”顾永安说。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在招聘教师问题上存在困惑: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招聘教师,一般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还是在围绕理论问题钻研,很少关注应用型技术的研发。

    “应聘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之后,一些教师还是在自己原来的惯性上努力,这样不仅教师自身的发展平平,还会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龚思怡提醒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应当高度关注博士学历教师的转型与成长。

    不久前,在一所著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时,评估专家发现——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显示,该校毕业生在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分相对较低。作为评估专家之一,蔡敬民和学校有关负责同志坐下来一起为问题溯源。

    “学校认为,问题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基础薄弱,应当加强中学阶段的教育。”蔡敬民则提示学校思考:是不是可以通过在本科阶段加强通识课程的设置或加强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来解决问题。

    “人们脑海中,包括有时候应用型本科高校自己也认定,学校应当以专业教育为重。但实际上,学生的通识能力培养不容忽视。”在蔡敬民看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参照德国的应用型院校,开设关键能力模块学分,致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

    本报记者 张滢 采访/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