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成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学生用书由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贺银瑞主编,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遵循“心理服务的主体是学生”的准则,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需要设置主题

    课程主题设计的现实性与发展性,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场景。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重视对学生生命独特性和潜能的尊重与接纳,蕴含着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每一个主题活动的每一个设置都承接了学生当下的心理生活,并指向积极的中心目标。从自我、人际、学习、适应、情绪情感、生涯规划等方面切入,具体呈现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场景和积极心理状态倾向,促进学生学会自助。同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着重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鲜活材料,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活动主题突出了先导性。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角色”陈述、积极“角色”定位、积极情境体验,促进学生对角色所包含内容的自我认知,并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定位,获得归属感。

    丰富的活动内容,意义在于构建学生的积极自我概念

    “活动”和“体验”是贯穿始终的两个核心元素。心育课程是生动的、开放的、发展的意义世界,是由师生在活动过程中创生的。活动中饱含鼓励、信任、乐观、期待等积极的情感,伴随着这样的情感,活动会自然进入“暖认知”过程,意义的建构会随之产生。

    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让学生浸润在积极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体验、探究、思考,发现并建构自己的意义,赋予人生新的解释,获得心理成长。同时,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为每一名学生提供自我反思、自我觉察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进而优化心理生活,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活动中,学生成为自我评价的主体,切实感受自己的进步,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形成自我成长发展的内驱力。 

    新颖多样的呈现方式,寓养成于活动体验之中

    主题活动设计均采取生动活泼的“板块”呈现方式。“板块”所属活动安排,或并列或递进,逻辑关系清晰,着重积极体验。各册每个活动针对内容、围绕主题选择呈现方式,活动形式突出多样化、自助性,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通过情境导入、活动感悟、反思提升、实践强化、延伸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生活现状,优化心理品质。例如:情境导入重生活,通过呈现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引入活动主题,使学生感到活动中所交流的就是自己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激发其对活动的向往、参与兴趣。活动践行重体验。通过设置2—3个活动,实现过程中体验、感悟、升华的目的。通过话题讨论、现场辩论、情景模拟、心理剧、游戏、拓展等,聚焦主题、讨论交流、分享感受、引发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突出“大心理健康教育”主线,既有对经典的传承,又有实践的创新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学生用书不仅限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更着眼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心育实践贯穿育人的方方面面,如劳动磨炼心性、美育陶冶性情、职业达到自我实现等,这些皆有心育内涵,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大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过去那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心育课程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即通过积极体验,建立积极态度,积累积极心理资本,使心育课程成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学生用书还注重将已有的心理学实验成果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活动设计中,通过场景设置,使学生体验经典心理实验所蕴含的“启智明心”作用,进而在学习、生活中达到自助目的。

    按照国家对心育活动的课时设置要求,结合现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学生用书做了“可选择”设置,让师生在使用中有较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学习、适应、情绪、自我、人际、职业等不同板块的主题开展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保健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应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周宗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