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政专业“风口”探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新年第一天,在苏州一家家政企业供职的张雪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客服工作中。2019年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她,成为主动投身家政服务业的大学生。在她看来,“家政服务业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大,前景很好。年轻人也能得到很多锻炼”。

未来或将有更多家政专业学生从高校走出,为这个庞大产业注入活力。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支持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据统计,去年全国共有72所高职院校新设家政相关专业。与高校家政专业兴起形成对比的是,家政行业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力量的介入,能给这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作为小众专业,家政专业如何探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建设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高校。

专业让行业发展“挺直腰板”

2001年,胡道林通过在宁波创建81890公共服务品牌接触家政服务业。“生活条件好了,社会分工细化,优质家政的需求很旺盛。”然而,胡道林很快发现,市场虽然形成,老百姓对家政服务的质量却很不满意。在对家政服务员加强技能培训、增设服务标准之后,胡道林意识到,行业要想再上台阶,还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才,“要让家政业有后劲,必须要在大学有相关学科,不然始终走不远、缺乏底气”。

2013年,宁波卫生职院与宁波市贸易局联合成立了宁波家政学院,宁波卫生职院首次招收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胡道林也成为专业的校外带头人。“高校家政专业并非培养高级保姆,而主要是培养家政行业的管理者。”宁波卫生职院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宁波家政学院副院长朱晓卓说。

“家政行业正面临着从1.0到2.0的转型。改革开放后最早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一批人往往是迫于生计入行的,缺乏服务意识和产品意识,这需要现代家政从业者来逐步改变行业现状。”朱晓卓认为。在胡道林看来,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家政专业“科班生”,比同龄人对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上手更快。很多人入职半年后便能胜任部门负责人岗位。

虽然有大量社会需求,但近年来高校的家政专业却屡屡在招生上遇冷。“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家政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家长觉得孩子都是大学生了,不适合做这个。”胡道林说。改变公众的偏见,稳住学生和家长是家政专业成立后做的“头等大事”。朱晓卓介绍,校方坚持举办新生家长见面会,向他们阐明专业的就业前景。同时,校方也增加了奖学金额度和助学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流失渐渐少了。填报家政专业志愿,甚至将其作为第一志愿入学的新生也多了起来。“高校要发展家政专业,一定要得到当地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扶持。相比其他专业,它在招生上较为弱势,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办学者的耐心。”朱晓卓说。

抓住“提质扩容”机遇

《意见》第一条便提出,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这让不少高校家政领域的学者感到振奋。“光靠短期的人员培训,对家政行业来说还远远不够,需要各级院校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浙江树人学院健康与社会管理学院副院长汪群龙告诉记者。

家政专业人才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事,也需要本科院校的参与。树人学院家政学研究中心主任朱红缨说:“家政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学科的角度,用系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来解决。”树人学院是我国高校中较早举办家政专业学历教育的高校之一,后因故停办。眼下,学校正在计划恢复家政学专业。“由于历史原因,家政专业曾在国内高校断档半个世纪左右。行业亟需一批研究型人才来探索家政行业的发展规律,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胡道林认为。

家政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有的放矢?朱晓卓曾前往国内其他开设家政相关专业的院校调研,发现大家的侧重点都不相同。“家政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最后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产业需求,朱晓卓把办学特色定位为“健康+”,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设置了老年照护与管理、母婴照护、病患照护与管理等3个岗位方向。不仅如此,校方还根据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尝试在课程体系里增加管理、互联网、市场营销、创业等相关内容。

“一方面要鼓励相近领域比如护理、社会工作、营养学等专业的校内教师积极转型;另一方面要与业内密切联系,引入企业负责人作为行业导师。”朱晓卓说。现在,每届学生专业实习前,学院还会举办“双选会”,让学生现场分享职业规划,找到最合适的“搭档”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