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教材出错需更多制度跟进
□付 彪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教材实行周期修订制度,一般按学制周期修订。若出现教材内容有错误、不适宜或出现较大争议;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重要成果,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改变现有认知的重要学术成果发布等情形,教材应及时修订。(1月7日中国新闻网)
这些年,教材出现文字性、知识性、规范性等错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一些地方课程教材屡屡被人挑出错误,就连作为国内权威的人教版教材也曾被吐槽过。2013年,郑州市一位教师就当年秋季新发行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挑出了30多处错误,并将人教社告上法院。虽然人教社只承认存在6处错误,但还是公开致歉了。可见,一些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审定,存在着诸多环节把关不严的问题。
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差错率只要不超过万分之一,其编校质量就算合格。有关方面也常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但很显然,这不是教材出错的挡箭牌。应该看到,教材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是其他图书无法比拟的,教材是教师藉以传道授业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应是“零差错”,起码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出错。
显然,对于教材的编写审定,必须要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据介绍,与2001年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相比,《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增加了一些新举措,包括加强国家统筹、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教材编写门槛、加强审核把关等。可以说,新出台的办法对于减少教材出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但是,要让这些措施落地生根、见到实效,还需要更多制度跟进。
我们鼓励教材的多元化,但要警惕市场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教材编写的规范,完善编辑出版流程,建立严格的教材审核制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提高教材审核的层次,统编教材由国家教材委审核,其他国家课程教材由国家教材委专委会审核,并严格落实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和对比审核等“五审”制度。同时,建立开放的监督机制、完善的追责机制、利益的规避机制、积极的纠错机制,强化奖惩激励、责任倒逼,变事后公众“找茬”为事前自主纠错。
此外,还可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即在教材出版之前,将文本发布出来公开征求意见,相信就某一领域、某一具体问题,肯定有人比编撰人员了解得更多、更专业。如此,就能避免一些编辑“硬伤”,尽量把差错率降到最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