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课”须健全保障五大机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晓报

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打造“金课”。笔者认为,高校要致力于加强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学生学业咨询机制、教师压力防控机制、总学分(学时)控制机制等五个方面的建设,才能在“金课”建设上事半功倍。

首先是教与学的评价机制。其中分为强化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和严格的学生学业考评机制。“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评价体系的顽疾。要打造“金课”,必须从总体上改变过度注重科研的大学评价机制和教师评价机制。此外,“金课”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打造的产物。要实现“金课”,必须考虑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问高深,自然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并非每位教师都能把高深的学问讲得明白又有趣,但不能让学生把课程不有趣作为懈怠学习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辅助手段特别是严格的学业考评机制就很必要。

其次是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大学教师的角色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有研究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然而,一些大学教师在入职之前鲜有教学方面的训练和实际经验。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其主要标准并不是教学水平,而是学历、出身和科研水平。这就导致有些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教学经验有限;有些教师虽然可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但水平却有限。高校要坚持培训内容上的理论与实务并重、教学方式上的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培训时间上的职前与职后并重等原则,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另外,专业的学生学业咨询机制也同样重要。大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已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我管理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上大学后依然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渴望得到专业的学业咨询支持。然而,当前高校的学业咨询往往分散于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人员和机构之中。这些人和机构在学业咨询上的专业性又不足,难以真正满足学生需求。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建立专业的学业咨询机制。

教师压力防控机制很容易被大学的管理者忽略,但理应引起重视。过重的教学、科研压力和负担将导致教师“忙于上课”,而不是“忙于用心上好课”;忙于科研,但却是忙于生产“短平快”的作品。这种“忙”对教学和科研的消极影响是长期性的、无形的、缓慢的,长远而言将对教学、科研带来致命性的伤害。因此,要使教师既有心又有力于教学,还需要建构人性化的教师压力防控机制,舒缓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压力。高校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师的工作量,在这个基础上让教师把课上好。与此同时,减少各类检查、评估和不必要的会议,解放教学生产力,让教学人员有充分的时间教书育人。

最后,还需要有力的总学分(学时)控制机制。“金课”必然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而非浅层学习的课程,而要实现深度学习,就必然需要学生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据研究统计,美国大多数大学对本科生毕业的要求是修完120学分,而我国学期制大学则要求170学分。大学生需要完成的总学分(学时)过多,意味着他们平均每一学期要承担的课程任务更重。高校应树立“质量胜于数量”的理念,控制总学分与总学时,为从“多而浅”的课程学习走向“少而精(深)”的课程学习创造条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