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如何达成
□王 梁
这些年,“美好”成为学校教育领域的一大热词。岁末年初的各种校长迎新致辞、学校总结展望中总会频频提到“美好”,“创美好教育”“育美好之人”“遇见更美好的自己”,等等。可见,学校教育正在努力追慕美好、创造美好、成全美好,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教育取向。
然而,美好如何落实呢?美好常常被视为虚的、空的、难以量化和精确操作的,我们将美好挂在嘴边,有的时候更像是在期许、在祝福,甚至只是在喊口号。在笔者看来,美好不是一个单一空洞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丰富紧致的综合实体,包含了很多积极、正面的要素,诸如善良、豁达、宽容、进取、自律、勤奋、智慧、健康、情趣等,概而言之即是一切真善美的品性。个体并不是生来就拥有它们,而是需要用一生的心性去汲取、塑造和充实,家庭和学校的培植浇灌也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让“美好”成为教育过程中一种实实在在的元素。
美好可以在学校文化中得以浸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乃学校教育的高级境界,美好教育亦是如此。美好常常是在潜移默化中生长出来的。故而,当学校在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制度设计、活动开展中都能有意识地将美好作为旨归、作为内容,当师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能有意识地关注、呈现美好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美好文化,形成了一种欣赏美好、崇尚美好、创造美好的浓厚氛围,美好也就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言行习惯。
美好可以在学校课程中得以涵育。笔者曾提出“美好力”概念,将其界定为一种感受、欣赏、追求、创造美好的能力,学校教育追求美好,根本要义在于不断提升师生的“美好力”。除了创设美好的学校文化以外,开设专门的美好课程及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美好教育就成为涵育师生“美好力”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的各种美好要素都可以作为相关课程建设的关键词,然后通过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要素的架构并夯实,构建起以“美好力”为核心素养目标的丰富、多样、多层的学校课程体系。
美好的生成与巩固有赖于一个良性循环。从某种角度而言,美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相互感染和辉映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家长、同伴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他人,学生习得美好尤其依凭于教师、家长的美好示范与引领。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师的美好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文化和课程,因此,美好应视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教育素养,加强教师队伍的“美好力”建设也是一所致力于美好教育的学校所应着力实施的基础工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