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高校投身科技战“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神州大地,给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各行各业战“疫”队伍中,我省高校科研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勇于攻关,为科学精准推进疫情防控和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积极贡献智慧。

为防控救治增信心

“武汉加油!”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李兰娟的防护服上写着这四个大字。早在2月初,她就和团队奔赴处于疫情最前线的湖北武汉。李兰娟表示,此行要将团队研发的“四抗二平衡”疗法浙江经验进行应用推广,把更多危重病人救回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省高校科研工作者以知识为利刃,与病魔角力,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了解“敌人”真面目、摸清病毒的机理是取胜的前提。驰援武汉之前,李兰娟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已成功分离出8株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疫苗的研发。在她牵头下,省内多家科研单位共同承担了“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变异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对病毒进行深入研究。不久前,西湖大学周强团队成功解析出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ACE2全长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构,揭开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神秘面纱,为后续靶向药物研究提供了更多线索。

面对蔓延的疫情,我省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紧急行动,多角度出击,寻找破解新冠病毒之道。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宁波大学青年教师宰俊杰和同行们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攻关,追溯新冠病毒的来源,并得出新冠病毒可能是由重组或突变产生的初步结论。温州肯恩大学生物专业教师、穿山甲专家朱绍和听闻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消息后,立刻带领科研团队,对相关样本展开针对性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张文团队身肩省科技厅应急科研项目,正全力以赴帮助解决目前针对新冠肺炎无特效药的临床问题。浙大药学院的研究团队则在5000多个上市药物库中获取了20余个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分子,为相关药物干预提供了基础。

检测试剂问题是疫情诊断和防控的重要一环。来自各高校的科研团队通过努力,不断缩短检测时间,提高准确度,为科学防控赢得宝贵时间。比如,由杭州医学院团队开发完成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抗体检测试剂已在欧盟完成注册备案。其中一款快速检测试纸最短可在2分钟内完成检测,准确率在97%以上,眼下正积极扩大量产中。在温州,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团队联合企业,研制出一款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利用检测对象一滴血,10分钟之内可生成检测结果,便捷且成本低廉。

技术助力复工复产

随着年后复工复产序幕逐步拉开,防疫消杀物资紧张成了各家企业面前的“拦路虎”。最近一个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染整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夏建明就接到了不少企业打来的求助电话,希望得到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夏建明和研究所成员在技术攻关后,主动将人体防护助剂、消毒水等物资的配方“技术赠送”给企业。有了大家的精准排障,省内外多家企业走上了复工复产的“快车道”。

同夏建明一样,省内高校的不少科研者都把精力放在了支持企业生产防疫消杀物资上。浙江理工大学省产业用纺织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参与到浙江省企业复工复产技术咨询专家组,积极为那些新增口罩生产线的企业提供原料采购、生产线改造等信息,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三门县是国内重要的冲锋衣生产基地。面对疫情,企业纷纷主动转产防护服。然而,相关面料来源信息和供需对接却难倒了企业。浙理工三门研究院挺身而出,为企业牵线搭桥,帮他们毫无顾虑地开足马力、全力生产。

复工复产意味着人流增多,也让疫情防控面临反弹压力。浙理工马汉杰团队和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加班加点、紧急攻关,先后促成“余杭绿码”“钱塘通行码”系统上线,为非重点人群便利通行和企业申请复工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宁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陈根浪团队付出近300小时的努力,为宁波当地“甬行码”的全面推行奠定基础。浙大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团队这段时间都在通过大数据聚类分析,构建精准的预判模型判断疫情发展趋势,为政府在复工时间与方式等问题的研判上提供科学依据。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抢抓农时,2月底,浙江农林大学组织专家团队,奔赴全省各地,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此外,校方还紧急编制了一系列农作物生产管理技术资料,通过网络分发给农民。浙江万里学院的科技特派员与农业生产大户一起想对策,帮他们及时跟上春耕进度、抓紧日常管理。为减少建筑企业复工后交叉感染的风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教师们连日来与多家当地企业对接,为企业出谋划策。在金华,有多家企业因技术人员不能按时返岗,设备无法调试开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员技术服务团队派出教师现场指导,让企业的设备正常运转,生产重回正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