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菁:哪怕泪目依然逆着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3-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于 佳

3月5日,浙江省援武汉第二批医疗队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蔡菁就是这个先进集体中的一员。这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重症医学科的骨干自1月28日踏出驰援的步伐后,已经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度过了40多个日日夜夜。在《天佑武汉》的诗中,他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新的战场,哪怕泪满眼眶,我依然会逆着光……”

报名驰援那天是大年三十,蔡菁在病房值班。接到院里的通知,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妻子李晶晶并没太多意外,她说:“你是医生,总要去的,那就去吧。”出征前,李晶晶做了蔡菁平日喜欢的红烧肉。一开始,俩人的情绪很平静,吃着吃着,李晶晶忍不住哭了。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新闻里每天都有武汉的报道,大家都明白这是怎样的选择。

我省援武汉第二批医疗队的149名医护人员大多经验颇丰,但现实条件却束缚了这支精锐部队的手脚。因为在疫情极速发展的阶段,天佑医院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需求,譬如:监护室人员力量配比不足,监护室布局需要改善,相关辅助科室需更加增强配合度等。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对医护人员的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隔离危重症病区主任,蔡菁所在的ICU(重症监护室)更是风险极大,气管插管等操作几乎与病人面对面。他说:“仅仅是手套,都要戴两三层,从缓冲区进入隔离区,从缓冲区进入安全区,仅仅是洗手,有时一天要洗近百次。”

防护物资缺乏,大家为了能争取更多救护的时间,为了最大化地使用防护服,每一位医护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时间都在6小时以上。刚入驻时,天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最多只有6名病人。而随着疫情的发展,出现了加床,最多时加到12张床位,有护士因太过疲倦甚至晕了过去。

重症监护室是最接近死亡的临床岗位,也是保护新冠肺炎病人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卡。“疫情前所未见,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蔡菁说,他们的职责就是要把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急救指南已经更新至第6版,每一场抢救都会经历不同的拉锯。

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共同症状之一就是呼吸衰竭,这是致命的。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蔡菁习惯于从文字中获得力量,安放脱下防护服后的忧伤。在微信公众号“乐医帮”中,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创作了小说《向死而生》,开篇这样写:“把生存当作馈赠,瞬息更迭万千,呼吸是弥足珍贵的庆典。”

比起文字,能治愈心灵的则永远是病人的一个微笑抑或一句鼓励。

一位61岁的老大爷,刚进重症监护室时,插了气管,上了呼吸机,各种检查指标波动很大。然而在蔡菁和团队的精心治疗下,这几天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渐渐好转起来。有一天,蔡菁去查房,老人冲他招招手,用一口武汉普通话说:“你们不要有太多思想包袱,放心大胆地治疗。”老人还与蔡菁达成了一箱苹果的约定,“你和我儿子差不多大,等我出院,要给你买一箱苹果”。

还有的病人从危重病房转出后,辗转买了护目镜,请人送到重症监护室……蔡菁说,正是这些暖心的举动鼓励着所有医护人员为抗“疫”而奋不顾身。

天佑医院的大厅里有“大医精诚,天佑健康”这八个大字。其中,“大医精诚”出自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读大学时,蔡菁还专门背诵过此文。他说,经历过这样的驰援之后,才明白只有秉持本性、咬紧牙关、选择逆行、用行动去回应各种危难和恐惧,方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苍生大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