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推动落实立德树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庄严肃穆的孔子像矗立于学校广场中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诲激励师生勤耕不辍。 广受学生欢迎的孔子文化节暨语文学科周展演活动,已经连续举办6届。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七中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附属中学)创建于1995年,近年来,通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创新能力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品牌特色不断凸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获批青岛市“强基计划”基地校,承担起“强基计划”文史哲项目(古文字方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

    文化浸润

    创生环境育人范式

    校园中,孔子塑像、孔子周游列国浮雕墙、“智、仁、勇”文化石、“山高水长”喷泉、泰山石等构成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景观。学校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内化于校园环境,打造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品格。庄严肃穆的孔子像矗立于广场中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诲激励师生勤耕不辍。学校还通过教室文化场、图书角、电子屏等开设“隐性课程”,赋予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和深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师生向阳而生。

    融合渗透

    深耕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特色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国学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主导,打破学科边界,分别在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学科中融入国学教育语文学科开发了“古文字初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原道”“经典诵读”等特色校本课程,体育学科通过教授传统武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六艺”中的“御”与“射”,体现体育与国学文化的关联;艺术学科通过书法鉴赏、国画、民乐等课程,构建学生主导、师生合作、教师主导等类型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的“三层叠加式”国学素养培育育人体系。

    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服务于国学特色教育和青岛市“强基计划”古文字基地校学员培养,学校在教育集团内部衔接贯通初高中,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大量实践探索,全面实施语文活动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合作,通过具体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提升核心素养。在教授《论语》时,为了让学生既保持学习兴趣又实现能力提升,采取“论语今读”的形式,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解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提取关键词,以真实问题任务为驱动,探索出以学生“自主探究—质疑答疑—成果展示/角色扮演—评价反思”为基本流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碰撞互动,启迪学生智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校本课程“国学原道”设置了“山海生命、春秋人格、孔孟道德、老庄哲学、汉唐气象、魏晋风骨、红楼情怀、鲁迅精神”8个专题板块,通过“阅读指导—智慧之灯—资料链接—探究讨论”等流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国学系列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助力学生完善道德品质、强化文化素养、形成健全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彩活动

    创新文化打开方式

    身着汉服、亲手拓片、手弹古琴……学校结合各种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与社会三级联动,与高校、博物馆、社区联动开展共建活动和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高核心素养。在“奔跑的青春”研学活动中,学生走进曲阜,将“诵礼乐华章”与“习君子六艺”相结合,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参观台儿庄古城,开展运河文化与非遗文化研学课程;深耕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形成了孔子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社团节、读书节、彩叶节、学科周等百余项特色活动和38个学生社团,以国学文化引领学生自我实现。广受学生欢迎的孔子文化节暨语文学科周展演活动,通过音乐、舞蹈、话剧、吟诵、茶艺、书法、武术等形式的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学生的成才成长融会贯通,深化学生对时代与家国使命的思考与担当,让学生的生命内涵与文化经典形成唱和之势,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同频共振

    文化动力融通生长

    学校以学习主动化、内容形象化、课堂生活化、评价多元化为教学特色,变革教学模式,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完善人格,学会妥善处理人生困局,积极推动文化培根。在“山海生命”的解读中,引导学生将视角转向自身,去探索“我是怎样来到这世间的”“我的家族是如何传承的”等问题,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经典整本书阅读中,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富有“生命色彩”的情景任务,让年轻的生命、鲜活的思想与传统的文本对话,让经典文本与学生自我同频共振。

    基于“阅读·交流·展示”的评价方式,增强每一名学生的获得感。在教室建立班级书吧,开展与儒家伦理思想相关的“大阅读”活动,开设阅读交流课,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定期展示、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与收获。

    基于“观摩·碰撞·点评”的交流方式,开阔学生视野。组织研学旅行,带领学生走进“三孔”,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作家、书法家进校园等活动,将岛城名家请进校园担任“杏坛文学”顾问,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激励。

    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极大地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作用。校本课程建设也卓有成效,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名片。“国学原道”入选青岛市首批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新课标72篇经典诵读》入选青岛市中小学第三批精品校本课程,“节之韵”获山东省优质课程资源一等奖,《语文学科高一上学期课程纲要》获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案例一等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多次在山东省、青岛市的会议上分享交流,多名教师荣获“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国学实验班的学生在青岛市首届“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国学知识竞赛中获得冠军,学生滕越在第四届山东省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中获得山东省一等奖,国学社被评为青岛市普高组十佳明星社团。在各类国学知识比赛和作文大赛中,每年均有超过300名学生获奖,在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招生评价中屡屡获益。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成为探索国学素养教育、引领高中育人模式探索的排头兵,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唤醒”每一名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传承责任感,更要“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核心素养。青岛第六十七中学通过国学素养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品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建全环境立德树人平台,助力每一名学生实现理想、表达自我、拥抱世界。

    (田山 李光萍 马千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