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诸暨市枫桥镇中心小学 骆金扬

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受优秀作品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阅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1.课堂阅读缺乏氛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小学中高段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但由于一些教师对营造课堂阅读氛围不够重视,往往会造成学生机械式阅读,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2.课内阅读缺乏引导

虽然新课标和新课改一直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习惯于对课文阅读进行过于理论化的讲解,缺乏对学生阅读的引领和点拨,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听教师分析,等教师答案,缺乏对文本的自身感悟,变成了不会阅读的人。

3.课外阅读缺乏体验

课外阅读能力是课堂阅读能力的延伸。课内坐等答案的惯性思维导致学生在看课外读物时缺乏对文本的思考与钻研精神。笔者所在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每个班的图书角都摆放了许多经典的青少年读物。然而,许多学生虽然看了很多书,却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也缺乏对书中情感的体验,这样的阅读收获甚少。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1.重视教学情境创设,营造课堂阅读氛围

学校每周有一节自主拓展课,笔者教授的课程是“电影赏析”。笔者给学生欣赏的第一部电影是法国著名纪录片——《海洋》。在电影欣赏环节,笔者发现学生特别专注。电影和书本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为何电影更能吸引学生注意?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电影展现了一个直观有趣的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对书本的关注。比如,老舍的《养花》一课,内容十分简单,语言也十分平实,仅停留在课文内容上无法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这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展示有关老舍的背景资料,挖掘文本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而恰恰是这些学生不了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走进书中的情境,更好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唤醒了学生的思考。

2.组建合作互补的阅读小组

阅读氛围的营造仅靠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在提倡生本观念的当下,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在阅读氛围的营造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也不尽相同。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共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志趣相投、合作互补的阅读小组。在共同兴趣的激励下,通过讨论与交流,组员之间往往能带动阅读的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风气。

3.以多种形式引领和点拨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际中,笔者关注到,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流行的网络用语、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往往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吸引学生的注意。

例如,相比于电影,学生对于自导自演的舞台剧更感兴趣。在《将相和》一课中,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的时代遥远,学生只能靠已学知识来总结文中人物的个性,因此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感触不深。而由学生自导自演舞台剧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由阅读小组选出导演和演员,组内共同制定剧本,讨论演出细节,排练节目。最后由学生共同选出最佳舞台剧。而在评选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给出评判标准,比如演员的表情动作是否符合文中所写。此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切身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

许多学生能很好地概括书本内容,但在写读后感时却犯了难。因为内容概括只是对已有内容的陈述,而读后感则以“感”为主,这种“感”是学生在书本内容基础上的再创造,要结合学生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难度更大。一本好书能常读常新,其重要的一环在于读者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智慧,这恰恰也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

思考和感悟离不开相互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读书会,在阅读小组内和组间就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交流,对读书笔记进行分享和整理,用大家的智慧创造出更深的感悟,用集体的力量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