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四个着力点” 赋能乡村振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地方高校是全社会智力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应当顺势而上,全面发挥其在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自2017年5月以来着力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大主体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拓宽途径,有力促进了地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以基层党建为“核心点” 

    找准乡村振兴“定盘星”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农民、了解群众需求的重要纽带,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为核心,找准“定盘星”,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一是组建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调整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领导、院级领导共同参与的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与学校领导不定期地实地走访、蹲点调研和结对共建,多渠道了解对口帮扶单位情况,精准把握对口帮扶单位对未来生活的新期盼和新要求,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方案。二是健全对口帮扶助力机制。定期与当地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同时委派一批政治强、作风硬、敢于担当、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挂职帮扶,深入推进“红色头雁”领航工程。三是强化基层数字化能力建设。借助学校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协助指导乡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之家”微信群和“e支部”,确保基层党组织的信息能及时传达,并通过在线打分的方式,实现民主评议。

    教育帮扶为“引爆点”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乡村要振兴,教育帮扶要先行。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紧扣“民族地区需求”和“师范所长”,建立完善的教育帮扶体系,着力弥补乡村教育短板。一是坚持“走进去”。针对凉山地区普格县师资不足、结构性缺编、培训困难等现实问题,学院采用分期分批帮扶的个性化形式,在不离岗、不离教的情况下,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讲座,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从不同视角传递研修与学习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不断提高凉山地区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二是坚持对口帮扶。发挥学院教育学专业辐射优势,对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学科进行对口帮扶,持续推进“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项目,完善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升本对口专业帮扶机制。三是坚持顶岗支教。定期派遣一大批优秀师范生前往凉山地区开展顶岗支教定点帮扶活动,并对师范生顶岗支教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

    以人才培养为“靶心点”

    培厚乡村振兴“营养土”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确立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人才培育计划,打好“帮+扶+引+助”“组合拳”,为乡村振兴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本。一是“帮”。开设扶持班和“一个都不能少”兜底式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的乡村学生提供专项资助,降低上学的门槛,开拓更好的教育机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二是“扶”。定期派遣一大批优秀师范生前往凉山州开展顶岗支教定点帮扶活动。同时,通过举办“一对一”培训班,提升工程骨干教师能力,增强当地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引”。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对有志于乡村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答疑服务。组织其实地考察,了解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营情况,深入感受乡村一砖一瓦的亲切气息。四是“助”。积极引导和支持退休专家到乡村指导工作,并通过“传、帮、带”的方法解决乡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教师可以定期到学校开展学术交流与深造,逐步实现乡村人才的“共建共生”。

    教育研究为“闪光点”

    做实乡村振兴“硬底盘”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非常注重教育研究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首先是成立“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中心”,确保乡村振兴的全局性。通过专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协调,强化资源整合和智力集聚的优势,以服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为出发点,扎根于民族地区。其次是深入开展教育研究,确保乡村振兴的先导性。通过专家论坛、实地调研等方式精准把握当地乡村发展问题实质,找准当地乡村发展实际需求,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支持。截至2023年,学院紧密结合乡村教育振兴申报课题10余项。如“乡村振兴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凉山彝区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振兴教育”等。再其次是组织学生开展走访乡村、田野考察和行业调研等实践性项目活动,确保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实践性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实践机会,而且增进了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的良性互动,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雷承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