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益慈善特色彰显红色基因底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山东工商学院的教学楼里有这样一间教室,没有黑板,没有教师,学生们却都争先恐后来打卡。到这里来打卡的,不仅有校内的师生,还有校外的访客,每一个到访者都是“充满好奇来,满怀期待去”。这间特殊的教室就是首个设立在高校内的中华慈善文化展厅:它展示着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脉络、近代慈善文化的转折和新时代慈善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它呈现着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对“国之大者”的深入思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贡献之志。

    深思“国之大者”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神圣使命

    2018年,山东工商学院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后确立了财富管理学科特色、财商教育育人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指示精神后,学校主动对接和加快培养国家急需公益慈善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设立慈善管理本科专业和公益慈善研究生培养方向,成立了我国高校中首个以“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为宗旨的智库平台。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学校一方面迅速将报告所列研究题目纳入教师科研的重点任务、成立课题攻坚团队,另一方面对接街道社区、民政系统、慈善会系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总结提炼推广地方慈善组织在志愿服务、慈善救助、社区基金等方面成熟的经验做法,同时开展校政社企合作,引入公益慈善的资源,助力基层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实践,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鲜亮底色

    红色是我们党和国家最鲜亮的底色,更应是当代青年显眼的亮色。山东工商学院在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探索课程思政,坚持环境育人。在慈善管理专业建设中,学校坚持用公益慈善特色彰显红色基因底色。在“公益慈善文化概论”“中国社会救助与福利制度”等课程中,教师着重讲授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理论;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社会救助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府部门主导与社会协同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中华慈善文化展厅里,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赈灾济民的措施,发放救灾粮款、组织难民垦荒、以工代赈,缓解了边区粮食灾荒的感人故事。理论的深度结合实践的温度,使学生们对共产党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理论为指导,成功地实现了对数量庞大的灾民、孤老残病等弱势群体的救助,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有了理性的分析。

    扎根中国大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永恒初心

    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在观察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山东工商学院的师生们追求的理想就是在慈善管理学科发展中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山东工商学院主题教育读书班上,党委书记白光昭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的辅导报告,在报告中他强调,“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正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并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的慈善事业注入专业人才的力量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公益慈善学院成立5年来获批慈善管理相关省部级课题19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编著慈善管理相关教材两部;依托“中国第三次分配”智库平台,形成了“慈善管理+财富管理”“慈善管理+乡村治理”“慈善管理+社会治理”等多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积极组织学生走入社会,进行国情观察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们通过“关于烟台慈善城市建设的建议”“公益慈善网格治理现代化研究”“烟台市乡村振兴蓝皮书(2020)”“山东公益慈善发展报告(1978—2020)”等研究项目,跟随导师挖掘本地慈善资源,在慈善社区、慈善小镇、慈善海岛的调研中认识烟台的慈善历史、慈善文化与传承,最终以学习成果反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当特色发展的理念与红色基因的信念结合,高校便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山东工商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办学实践中,充分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内化为办学理念,一批批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也会在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奋斗中将这份信念永续传承。

    (董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