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开历史课,要“保量”更要“保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吴维煊

近期,教育部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其中明确要求历史成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门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安排72课时。基础模块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四部分内容,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补充,由学生选择修习,主要包括时事政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理想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使得很多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人文及社会科学的教育,历史课长期在中职课程体系中缺位,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后续的职业发展。

提升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必须从健全课程体系入手。将历史课纳入中职必修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体现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目标下的新精神、新要求。

中职学校开历史课,首先要“保量”。“保量”分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足课时,不占用历史课时间,不将历史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二是教师层面,历史教师要恪守学科尊严上好每一节课,其他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向历史教师要课时。

中职学校开历史课,要在“保量”的基础上“保质”。没有质量保障的历史课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质量,也影响学校的尊严。历史课不是课程表上的存在,不是“每节课都上了,期末考试也考了”就万事大吉,必须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历史辩证观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基于当下、回望历史、思考未来的素质与能力。

中职历史课要真正做到既“保量”又“保质”,必须加强对历史教学的研究,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历史教师队伍。由于此前中职学校没有开历史课,不少学校历史教师匮乏,为数不多的历史专业出身的教师也因长时间脱离历史教学岗位,教学能力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层面应以研促教,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政府层面,除了用政策激励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生到中职学校任教,还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保障教师数量,提高师资质量。

在我国高中段教育中,中职教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庞大的中职教育体系,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与之匹配。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教育,上好历史课等人文课程,是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的应然需要。

(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