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专业群建设,对接产业新趋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专业群”是本次“双高计划”中出现较多的高频词之一。一方面,建设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被放到了与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相并列的位置。而且,这些专业群被重点布局在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另一方面,根据建设规划,到2035年,除了学校层面,还要有一批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业群建设备受重视,肩负着重大使命。我省“双高计划”入围建设单位结合区域和产业特点,在专业群建设上已经进行了哪些探索,又将如何继续发力?

强调集群,“抱团”有学问

专业群并非职教领域的新概念。“早在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就列出了‘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任务。此后,各校自行进行经验性摸索,但内在动力并不足。”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亚南告诉记者。此次,“双高计划”把专业群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与本科层次的“双一流”相呼应,也反映了当下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趋势。

相较于单一专业,专业群在满足行业企业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上更显优势,对内也能将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减少重复建设。“专业群建设绝非不同专业之间的机械组合。”王亚南强调。相反,“组群”一事大有讲究。根据“双高计划”遴选管理办法,每个专业群一般包含3~5个专业,群内专业应有共同的服务面向,既要在教学资源、合作企业等方面共建共享,也要分工协作、特色发展。

确定专业群的组建逻辑,是建设专业群的起点。根据所服务产业、所面向区域经济的差异,我省高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金融管理专业群包括了金融管理、国际金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和信用管理5个专业,与银行业的岗位群形成对应。同时,这些专业都有经济金融、互联网金融与人工智能等相同的基础知识要求,在职业素养上也都有能沟通、懂礼仪、服务意识强等要求,利于资源整合,发挥集聚效应。同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以舞台为核心,构建了“三种表演+舞美支撑”共5个专业的戏曲表演专业群。

地方产业的具体需求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考量的。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化工技术等七大专业群。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则立足当地鞋业、服装等支柱产业,组建起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群。

也有院校在构建专业群时打破原有学科分隔,尝试进行更高层面的整合。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群里,就包含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非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专业群按供应链的集成服务进行组建,并有大数据基础、供应链管理等相通课程,同时专业之间也有很强的互补性。”该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院院长王自勤介绍。

深度融合,“群”要活起来

对高职院校来说,完成专业群的组建,还只是开了个头。“学校不能满足于搭建好外在形式,疏于后续的管理。”王亚南说。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戴欣平看来,专业群内部各专业要“互相提携”,而不是彼此“拉后腿”。这就需要管理者梳理整合相关资源,真正实现聚合效应。

专业群的兴建让各校在管理制度上开始有所行动。比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采取了“以群建院”的做法,将全校所有专业按照不同的产业面向分为6个专业群,在每个专业群的基础上设立院系。最近,金职院也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对校内原有二级学院和专业进行了一番整合、重组和优化。而在浙江经济职院,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群的5个专业分属多个二级学院,学校将更多借助跨学院设立的供应链研究院,进行相关资源集聚和协调建设。

专业群内部教学资源如何进行有效配置?金职院师范学院院长王理凡介绍,将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群中4个专业的原有课程进一步优化。其中,要共享教育学等底层课程,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中层课程进行融合,并开出更多互选课程,满足学生多样职业发展需求。在浙江机电职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内部将建构起“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X门职业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群共享课程的比例将占到50%左右。

专业群建设不能只是学校的闭门造车,最终要让人才链更好地对接产业链。金职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就通过校方与企业合作设立的生产、研发、培训等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教师挂职和学生实践创造平台。温职院的电机与电器技术专业群则依托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将在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等方面有所突破,努力伴随温州电气企业走向世界。

“随着专业群建设的推进,专业群内部的深度融合和评价方式都将成为新的课题,考验各校的专业群治理能力。”王亚南表示。“在管理机制、组织框架、课程群、教研组织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空间。”戴欣平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