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劳动实践体验 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实践体验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让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灵活应用学到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经得起检验的劳动成果,进而实现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的目标。北方工业大学改革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在优化劳动体验方面持续发力,让学生“伸出手、弯下腰、蹲下腿”,在劳动中出力流汗,进行脚踏实地的锻炼,获得真实可贵的劳动体验。

    打造实践特色 

    培育工匠精神

    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和落实一般分属不同的部门,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和力量分散在各个单位。为了整合全校力量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北方工业大学组建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政策、形成方案、调配资源,协调相关部门及各教学单位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后勤、团委及各教学单位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托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承担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的开发、安排、实施及考核工作,并与教务部门衔接,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在学校的有力组织下,劳动教育融入“三全育人”机制,劳动教育课程得到持续优化,内容不断更新,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体系日益完善。

    学校结合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在劳动教育中弘扬“兴工报国”的优良传统,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形成了“劳动+实践”的育人特色。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高校,学校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将工程训练、实习实训等内容纳入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所有工科学生都要接受数控车、数控铣、普车、钳工等多个工种的锻炼。学生利用各种加工器械和工具,制作齿轮、连杆、模型等各种零件和物品,通过劳动实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物品,让实践课程变成了生产劳动,享受劳动创造价值的成就感。为了赋予传统工科专业新的内涵,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技能工匠,学校增设了3D打印、激光加工等项目,将训练内容从传统制造方法扩展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领域,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劳动教育,提升教学效能,使劳动教育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

    完善课程体系

    突出劳动锻炼

    本科阶段的劳动教育课至少要安排32学时。学校严格落实劳动教育的学时要求,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开设了“公益劳动”必修课程,列入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至今已经连续开设了近40年。进入新时代,公益劳动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发挥了劳动育人主渠道的作用。目前,“公益劳动”课每年为大学生提供4000个劳动实践的选课名额。为了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公益劳动”课充分挖掘校内服务性劳动岗位,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全校劳动岗位统筹安排,设立了公寓卫生“保洁员”、楼宇控烟“巡查员”、校园秩序“协管员”、光盘行动“监督员”、学生食堂“收残员”、校园超市“收银员”、服务大厅“接待员”、绿色校园“养护员”等若干类别岗位,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设定岗位倾向学校服务一线,让学生在较为艰辛的岗位上做到“真流汗、真磨砺、真锻炼”。

    学校不断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类型,开设了系列生活技能类劳动教育选修课。“营养与美食劳动实践”课,由学校名厨为学生传授菜品制作技能,帮助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情趣。学校开设了“救护与健康生活实践”课程,依托校医院,组织骨干医疗力量为大学生讲授紧急救护技能、传染病防治方法、一般疾病判断和诊治知识等,提高学生应对突发疾病的自救互助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植物种植与审美实践”课程依托绿化环卫部门,利用学校绿地开垦教学用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农艺劳动、学习插花艺术等。每类课程皆由经过教师培训和技能认定的专业人员进行讲授和实操指导,同时配备多名助教,从旁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所学技能并避免发生安全问题。

    拓展育人渠道

    健全考核机制

    学校积极拓展劳动教育渠道,组织开展紧扣主题、灵活新颖、有趣有益的劳动实践活动,对劳动教育课程形成有益补充,营造浓厚的劳动育人氛围。每年春季,学校结合春季植物养护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校园义务植树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投身“绿色校园”建设;结合重大节日和特殊时节,开展校园景观设计大赛,用学生作品打造美丽校园,增强学生美化校园参与感的同时,把劳动育人和设计类专业培养有机结合;坚持开展“创意家宴”学生厨艺比赛,让学生以赛促学,熟练掌握烹饪技能;开展“走进食堂”义务劳动活动,切身体验“光盘行动”的意义和体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此外,学校还对接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赴北京市门头沟区植树造林,体验农业种植和田间管理,感受现代农业发展新变化。通过引进成熟的劳动育人经验,让学生集中进行劳动实践,共同完成劳动任务,共同感受劳动魅力,大大提升了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感。

    随着劳动教育内容的扩充、育人路径的拓展、形式方法的丰富,学校对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公益劳动”课可以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和岗位工作的实际表现,综合出勤打卡和岗位工作评价给出成绩评定。生活技能类选修课注重劳动成果和劳动体验的考核,采用成果评定和制作体验视频的方式给出考核结果。经过认定的劳动实践类活动可以折算成劳动教育学时,将劳动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体系。总体而言,劳动教育的考核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体现劳动教育量的考核,又有劳动成果评价,还有学思践悟的劳动体验,做到可量化、可测评、更规范。

    (尉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