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后,如何补上体育这一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学生体重增加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学生的脸蛋肉眼可见地变圆了,有的学生甚至重了十来斤……”复课后,见到久违的学生,很多体育教师发现,由于长期居家缺少运动,学生的肌肉力量萎缩、心肺功能下降,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体重升上去、体能降下来的情况。眼下,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如何科学“重启”体育课成为摆在我省中小学面前的一道难题。

不久前,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组对复课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8条建议,包括强化健康教育、重新规划教学内容、落实大课间活动、引导居家锻炼常态等,指导学校分阶段安全、有序、科学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那么,学校该如何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开设适合疫情期间的体育活动?记者就此采访了我省部分学校及教师。

学生体能跟不上?教学组织精准化

开学初,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对全校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柔韧性等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学生的体能水平。结合学生目前的体质状况,该校推出了一项举措:每周增加1~2节体育课,确保每个年段一周5节体育课。“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偌大的操场只能够满足两个年级的分散活动,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如果学生在校运动量不足,再加上疫情对其心理的影响,会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增加了体育课。”该校政教主任沈舜尧说。

同样地,在宁波市镇海中学,本学期的体育课不减反增,一周增至5节,教学内容以恢复学生体能的练习和游戏为主。科学恢复学生体能是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制定的《“疫”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十条建议》特别强调,学生体能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育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状况的基础上制订科学详细的体能恢复计划。

“尤其在复学初期,学生体能的恢复要沿循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强度由弱到强的发展规律。”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省特级教师余立峰指出,体育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体能状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多年来,金华市宾虹小学的大课间活动以素质操为抓手,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复课后,该校将大课间活动由室外转向室内,通过创编一套室内素质操来保证疫情期间学生的运动质量。据了解,这套操专门为长时间伏案的师生量身定做,既能实现全身锻炼、肌肉放松,又适合小范围内的体适能训练。

与宾虹小学一样,我省许多学校摒弃了统一距离、统一速度的集体跑步,而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分时段、分区域、分层次来确保学生的运动时间与运动效果。“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切忌拘泥于形式,更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经验,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来开展复课后的体育活动。”余立峰说。

运动习惯难养成?校内外锻炼常态化

体能恢复练习、趣味运动游戏、基本跑跳投项目、小范围大球活动……近来,杭州市建兰中学的操场上总是能看到初三学生运动的身影。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欧阳高科说,由于今年体育中考取消,不少初三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了倦怠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校体育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采访中,不少中学教师对记者说,虽然今年体育中考取消了,但是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能因此“缩水”。事实上,这次疫情不但“倒逼”学校及教师重新定位体育,而且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在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杨明看来,对学生来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绝不是一句空话,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体育中考,而是要让学生形成运动意识,让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一种日常习惯。

根据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组的建议,复学后,学校要进一步巩固居家锻炼的成效,重视线上线下的衔接,通过家校互动、居家锻炼指导、居家锻炼展示等活动,引导居家锻炼常态化、亲子锻炼常态化,切实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与健康水平。

开学至今,宾虹小学的室内素质操不仅局限于学校大课间活动,许多班级自发利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体能强化,而且成为该校3700多户家庭的晚饭后半小时亲子锻炼的首选。该校校长、省特级教师滕闽军认为,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良好的运动氛围,得益于该校早在开学之前就已经实行居家素质操打卡及体能素质检测,“这让学生从中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并逐渐养成运动习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