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余份申报 600多个立项 这项教科研缘何那么火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武怡晗

日前,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四批公布了“疫情与教育”609项专项课题申报名单。这些聚焦解决我省“停课不停学”期间教学问题的研究,引发了不少校长、教师的关注。

自从2月21日课题申报通知发布后,省教科院规划办副主任沈佳乐就没闲下来。围绕专项课题后续的结题管理,她与同事们及时地进行讨论,并制定细则。记者了解到,以往省教科规划课题年度申报总量在1800项左右。而这次专项课题公告发出后仅仅两天,他们就收到申报书1000余份;而在课题征集的24天里,更是累计收到1.3万余份申报书。

记者翻阅名单发现,立项课题大多集中在居家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危机应急和家校协作等方面。课题负责人不乏省内大中小学的知名校长、教授等,也有很多普通教师。疫情期间,一项很平常的教育教学研究,为何吸引了这么多人关注,而且参与热情这么高呢?

“专项课题时效性强,申报主题切合当下,让大家很有话说。”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教师吴敏如是说。她入围的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疫情期间提高“二孩”家庭学生的线上学习效率。此前,东城小学提出建立“新学习共同体”,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日常学习中推广,可以说积累了一些经验。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师薛俊强报送的课题也在榜单之列。他们研究的是疫情期间的留学生管理,准备通过实际工作,探索组织架构、心理健康、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举措。而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高亚兵的课题关注援鄂医护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借此为各地开展工作提出理论依据……

“我们的初衷就是以问题为导向,鼓励更多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问题,做实践性、应用性的研究,解决疫情期间遇到的教育难题。”省教科院院长朱永祥说,像如何提升线上教学能力、怎样反馈教学效果、如何用好战“疫”中的素材等,都成了教师们的关注重点。这些来源于一线的生动探索,也成为评审阶段打动评委的兴奋点。

为确保时效性,此次课题研究采用了“不走流程、滚动立项、新式结题”的申报方式。看到课题“征集令”后,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徐璐第一时间申报了课题。她说:“虽然以前参与过一些课题研究,但没想到这回能申请到省级立项课题。” 据了解,“征集令”发出一周后,省教科院就公布了第一批课题立项名单。滚动立项缩短了反馈的时间,也极大地鼓励了更多校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不仅如此,此次课题申报还简化“套路”,只要求分别用1000字写明“在疫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拟解决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前期已积累的经验”等。同时,结题方面也不再要求在专业期刊刊发论文、获得奖项等,而是鼓励“知识分享”,即:要求申请者在课题研究期间发布不少于2次的成果公报,并公开分享研究成果。

“战‘疫’当前,人人有责。”台州市教育教育科研所所长赵凌云说,从公布的600多项课题来看,每个课题都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理念,致力于攻坚线上教育学与教方式的变革。这次课题征集,不仅引导教师面对疫情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也为教育科研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学校要实现特色发展,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科研必不可少。”朱永祥说,每个课题除了课题负责人外,通常还有3到5位成员,相当于一个课题能辐射4到6位教师,这就意味着1.3万余个课题可以辐射带动约6万名教师,占我省专任教师数的10%左右。这次课题既是鼓励教师们积极解决疫情期间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也是一次科研大动员,让教师们通过科研促进专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借鉴省里的经验,一些市县教育机构也先后规划开展了市级、校级层面的专项课题征集。而这一“简约而不简单”的改革举措也引来外省同行的点赞与效仿,山东省、重庆市、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先后借鉴我省经验,开展了“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申报工作,其中实践取向、成果公报等创新性课题管理举措受到了广泛借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