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家校关系,学校如何作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家校关系?提升家校共育效果,学校如何作为?不久前,一场名为“丰富育人途径,提升育人实效”的论坛吸引了国内不少教育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的参与。论坛上,“家校合作”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热词。

“在我国,家校合作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总体而言,家庭、学校和社区多方教育主体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尚未真正激活,相关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传统家长会、家长志愿者等单项活动上,呈现形式化、集体性活动主导、‘局部热’等特征。”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涵分析家校合作现状时说。

面对现实难题,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总校长、省特级教师俞国娣在会上倡议:“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共同来教育,家长是教育的同盟军,也是我们的新同事。”这些年,该校以种种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积极探索新型家校合作关系。比如,学校始终坚持全员家访。“面对面交流是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第一步。因为教师只有走入学生的家庭,才能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亲子关系,从而和家长一起更好地培养孩子成长。”她补充说,该校的家访不是只有班主任,还有其他任课教师及学校中层。

在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家长会也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除了传统形式的家长会,该校还创设了特色家长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长会因方式单一、流于形式而招致了不少非议,很多人认为家长会只是教师的一个‘信息发布台’。”俞国娣介绍,该校家长会的特别之处在于开创了教师与家长“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交流形式。特色家长会之前,各班班主任会与家长、各学科教师进行详细沟通,以便教师在家长会上围绕孩子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充分的交流。另外,学校还会组织“世界咖啡屋”式的家长会。每到家长会,各班教室被布置成咖啡馆,家长们在宽松的氛围中,以团队形式围绕“作业本上不签名”“拒绝校园暴力”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而每周末进行的“家长沙龙”“亲子沙龙”则为家长提供了更多选择,学校挖掘校内富有家庭教育经验的教师,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家长。

近年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以“新劳动教育”为载体,让家长从“校园参观者”变为“教育合伙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也伴随着孩子成长,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校长隋桂凤认为,家校合作要拧成一股绳相向而行才能真正达成育人目标。正因此,该校多年来致力于让家庭成为教育主场,让家长成为实施主体。比如,“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家庭体验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家长来引导孩子学习生存技能,增长生活经验。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看来,高效的家校合作可以将学校、家庭双方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说,家校合作最关键的是家校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然而,家校合作并非总是有效的,甚至出现了‘校闹’之类的负面事件,这往往与家校互动不畅有关。”她指出。

“家校互动不良,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角色不明、理念不清、方法不对。”南昌大学附属中小学校长余卫呼吁,家、校、社要构建和谐的共育机制。其中,学校教育要做到站位清晰,履行培养学生的职责;家庭教育要做到“陪伴孩子不缺位”“教育职责不错位”,承担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的德育责任;社会教育则要承担起培养未来社会好公民的义务。

“尤其是学校和家庭,两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有边界的。”俞国娣举例说,学校做好教育教学的各类本职工作,不应把本该由教师完成的任务转嫁给家长,如该校就规定“拒绝家长检查作业”“不让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名”等;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上要有一定程度的“卷入度”,如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示范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