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的东西能写到作文里吗? ——《草房子》导读和仿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兰溪市第六中学 汪敏红

这是我做的一个名著导读写作教学实验。

我在研读曹文轩小说语言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总结出一系列仿写方法,如“以美写丑”法、“以乐写哀”法、“句式模仿”法等,这是其中一堂课。

多媒体出示曹文轩《草房子》第一章第一节的一段:

秃鹤所在的那个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枫树的小村子。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了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遇到枫叶密集,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小村子、红枫、草房子组成的画面,美不胜收,是一处天然的宜居之地,至少能吸引文艺青年一批批前往采风。

但是作者话锋一转,秃子出现,而且有许多。我很想问问曹文轩,油麻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秃子,是缺少某种营养元素,还是不讲究卫生引起的?

许多枫树,许多秃子。曹文轩用两个“许多”形成强烈对比,是为突出枫树的美还是为衬出秃子的丑?显然都不是。或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美和丑是可以和谐共存,甚至是不可分割的。

秃子和小学教师,又是丑和美的对比。小学教师不出声,静静地看,这固然是涵养,但我以为,写的还是人性之美。

把枫树下的秃顶比喻成沙里的瓷片,就像把呕血比成桃花,这绝对是曹文轩以美喻丑的一个独创。作者曹文轩说过:“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还有审美,这两者都很重要。充满美感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曹文轩试图引导读者透过事物丑陋的表象,咀嚼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借助他“化丑为美”的刻刀,在读者的心灵上留下印记。在他笔下,秃顶也能成一道美丽风景,因为它们是油麻地真实的环境组成部分。

让学生明确“美”和“丑”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丑也是一种美,就如悲剧也是一种美。

多媒体显示本次仿写目标:学习“以美写丑”“化丑为美”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仿照出示语段写一个片段,体会语段中比喻的作用。

在明确仿写目的和解读的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如何选材、组织材料、语言表达。

首先让学生根据个体体验,筛选记忆中“丑”的人或事。

学生纷纷回答:乞丐、跛子、卖菜农妇、村里的断墙、奶奶的旧梳妆台……

接着我引导:“这些‘丑’的人或物,为什么又是美的?”

学生回答:这个乞丐会拉二胡,跛子为救人才落下的残疾,卖菜的农妇非常勤劳,因为旧房子和断墙记载着一段历史,旧梳妆台带着奶奶的记忆……

眼看水到渠成,我接着引导:“是啊。你之所以能看到残缺和丑陋的背后有温情和美丽,是因为你不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说,你已经具备了审美能力,这非常重要。”

“那么又该如何将这种情怀表达出来,以致能达到以美写丑、化丑为美的效果呢?首先我们可以给这些‘丑’的事物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就像油麻地的枫林一样……”学生们在我的步步引导下开始构思、写作……

多媒体出示学生仿写片段:

枇杷树下的“母狼”

我所在的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枇杷树的小村子。五六月份的时候,枇杷成熟,漫山遍野挂着一串串金黄,让人垂涎三尺。但是,这个村里,总有一群群的小毛贼,他们爬树本领特别高,从一棵果树到另一棵果树只需嗖的一下便蹿过去,然后坐在树杈上,一边嚼一边扔。这种场景我已经司空见惯。因为,我也是小毛贼之一。

不过,也有遇险的时候。

这枇杷山上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个老太婆。她常常在枇杷树下转悠,活像只懒猫在散步。但是,一旦发现有人偷摘她的果子,她马上变成一只“母狼”,瞪大眼睛,拿起一条长长的竹竿去追打小毛贼。

小毛贼们飞也似的逃跑。“母狼”却不追远,见小毛贼不见踪影,就扔掉竹竿,回到枇杷树下,一会儿又变回一只懒猫。

我带学生分析这段仿写中的美和丑:“偷枇杷的行为是丑的,但儿童的天性是美的,哪怕他们顽皮捣蛋;‘母狼’也是丑的,毕竟凶残是狼的本性,但她尽心尽力管好这片枇杷林,面对一群偷吃枇杷的孩子,也只是假装凶狠吓吓他们而已。”

此仿写片段中,无论是漫山遍野的枇杷树、像猴子一样野小毛贼,还是枇杷树下忠于职守的“母狼”,都是浑然天成的一道风景。“小毛贼”并不是存心偷吃,或许只是为了好玩;“母狼”并非真恶,或许“猫”才是她的本性。

小作者用直觉细腻地感知到这种美的存在,并用巧妙的对比和比喻呈现出来,文风上有点曹文轩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