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实践探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东城第三幼儿园 胡圆圆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时候都需要教师跟在他们身后,提醒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基于此,本文从小班幼儿的自主管理实践出发,提出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主管理能力,为如何提高小班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提供实践经验。

二、实践探究

1.自主取放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要适应集体生活,就应该学会自己取放物品,充分体验一日生活的自主性。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采取“挂钟上贴标记”的提示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长针指到标记之前,可轮流到点心吧吃早点”。吃点心的时候,教师帮助幼儿按照需要的量学会自己拿牛奶、饼干,喝完牛奶后,将牛奶杯放回贴有自己照片的回收处。教师在桌子上放置了点心、水果的数量提示牌,在无形中提醒幼儿按需取物,让他们明白不能浪费,吃多少拿多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幼儿逐渐会有意识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点心时间和晨间自主活动。比如:有的幼儿来得早,时间充裕,会先去玩区域游戏,中途再来盥洗、吃点心;有的幼儿来得迟,入园盥洗完后就直接去吃点心。吃午饭的时候,幼儿在洗完手后需要自己将饭汤碗、勺子、毛巾有序地取来,放到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就餐,吃完后将餐具分开放置在餐具回收处。自主取放是一个自我服务的过程,幼儿身处有序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并且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

2.自主穿脱、叠放衣物能力的培养

刚入园的阶段,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陌生的环境及天气状况,睡午觉时,教师会帮助幼儿一起穿脱、叠放衣物。渐渐地,教师发现幼儿有了依赖性,原本自己会做的幼儿也请教师帮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因此教师改变了策略:宁可多花点时间让幼儿自己按要求完成穿脱、叠放衣物,也不能帮忙。让幼儿学会如何便捷地穿脱衣裤,学会扣纽扣、拉拉链的正确方法,知道怎样将反的衣裤翻正,知道正确的叠衣裤方法以及如何整齐放置。教师鼓励幼儿先自己动手尝试穿脱衣服,然后主动请教师帮忙检查,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以此不断强化。在这些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也提高了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自主整理游戏材料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每天游戏结束后,整理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使用材料的随意性以及与同伴交流交往带来的快乐,让大多数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区角活动的乐趣,但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特别是活动材料,由于幼儿的反复操作,不仅材料破坏严重,而且活动后常常是“玩时有人,收时无人”,很多区角因疏于整理而凌乱不堪,不仅影响了活动室的整洁,给下次游戏也带来了许多麻烦。

那么如何让小班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整理材料中来,并且养成自主整理游戏材料的好习惯呢?

第一,师幼共同讨论整理规则。首先探讨“为什么要整理玩具?”“怎么来帮玩具宝宝找到家?”;再继续讨论“如果有小朋友不整理怎么办呢?”小班幼儿都会想到“提醒他”或者“下次不让他玩了”。那最后“怎么整理呢?”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将相同的玩具放在同一个玩具筐内。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将讨论的结果用图画的方式简单记录,作为规则张贴在各个区角明显的位置。这样的规则是幼儿参与制定的,他们往往更愿意主动去遵守,并且相互提醒。

第二,巧妙利用“小标记”帮助幼儿更好地整理。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在玩具柜、游戏材料或装游戏材料的筐边贴上相同的标志,帮助幼儿明确每种玩具应该摆放的位置。小标记的设计,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考虑,可以选用小动物、水果、几何图形或颜色来标记。这些小标志不仅能帮助幼儿轻松整理玩具,还能在摆放的过程中渗透对应、分类等数学概念,充分发挥了环境的隐性指导作用。

第三,发挥榜样幼儿的作用。在整理后,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和鼓励积极整理游戏玩具的幼儿,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其余幼儿也能在榜样的启发下,相互影响。在平时活动中,对帮助整理玩具的孩子,教师也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并在集体面前表扬,给大家树立好榜样,促使幼儿自觉模仿。

三、结束语

要想把教育自然无痕地融入生活,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去关注、了解和研究幼儿的生活。以幼儿为主的教育模式考验的不仅是幼儿,更多的是考验教师是否愿意放手大胆地让孩子去自由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为孩子们创造自主、民主的生活和游戏环境,以此来提升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其独立人格的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