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互动 拓展政产学研合作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武汉理工大学聚焦“深海”“南繁”未来产业,与海南省、三亚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2020年以来,累计招收海南专项硕士研究生760人,博士研究生153人。学校以海南自贸港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了一条“爱得深、扎得实、盘得活、留得住”的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

    “爱得深”:

    传承理工精神 共画自贸港建设“同心圆”

    学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角色和使命,增设涉海涉农特色课程、自贸港相关课程,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自贸港建设体验式活动、琼崖革命史调研等,以多样化的育人方式培养学生的理工精神和爱国情怀。学校根据“海南所需、学校所长”的原则引入和调整优化招生专业设置,在招生专业间实施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改革修订海南专项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校引导学生围绕服务海南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实验攻关、毕业论文研究,丰富学生投身海南自贸港建设所需的知识储备。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学生结合琼崖革命史、海南发展史,自编自导自演“歌声中的党史”公开示范课。从开学典礼到毕业纪念教育各环节,定期开展自贸港建设系列体验式、研讨式和宣讲分享式活动。带领学生到承载海南自贸港建设重要任务、重点项目的单位深入调研。

    “扎得实”:

    导入学校优势资源 下好交叉融合“先手棋”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定位是建设国家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繁硅谷”及产学研城深度融合的聚集地。武汉理工大学发挥“三大行业”传统优势和计算机新兴战略学科优势,紧扣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发展定位,导入学校强势学科、人才团队等优势资源。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建设“研究生院+研究院”一体化异地培养海南专项研究生模式,下设6个教学科研中心,引入由院士、杰青、学科首席等专家领衔的21支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包括200余名博导、180余名硕导及青年教师、博士后等的教学科研人员梯队,按照“团队常驻+导师轮驻”方式开展海南专项研究生团队三亚线下授课指导和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创办“理工南海”讲坛,传播理工学术前沿思想,打造“与理同舟”沙龙交流活动,累计开展相关学科交叉学术交流活动近30场。组织召开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办“创未来”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

    “盘得活”:

    大平台大项目支撑 打出科研反哺“组合拳”

    高校应当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攻关。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紧扣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积极参与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续推进科教融合,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海南专项研究生培养,形成科研攻关整体合力。在三亚当地的持续投入支持下,建设过渡实验平台和公共实验平台总面积3.6万平方米,采购价值7亿元的设备。其中过渡平台的10个实验室已实现功能化运行,与崖州湾科技城其他入驻高校共同推动的崖州湾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建筑主体结构封顶。总建筑面积近6.8万平方米的南海海岛空间开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也于2023年5月获批立项。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逐渐形成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近两年申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4项、“重点研发计划”5项,成功申报2个千万级科技攻关项目等。自设开放基金134项,累计1548万元,重点支持师生团队进行具有海南特色、较高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留得住”:

    促进成果落地生根 搭建留琼人才“补给站”

    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速增效,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地方产业结构变革培养输送高水平留琼就业科研人才。学校依托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公司,帮助师生科研团队解决成果推介、政策服务、应用场景对接等问题,引入和孵化企业20家,其中4家已纳税40余万元。学校与海南省11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框架或联合培养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行业硕博人才工作。学校落实《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南专项研究生留琼就业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开展留琼就业“一把手”工程工作,借力海南校友会平台资源率队访企拓岗60余批次,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招聘宣讲会不少于20场,提高了海南专项学生的留琼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赵卫锋 何杭娟 罗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