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给我的特殊“藏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最珍贵的藏品是一套试刊号、创刊号,这既代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的新开始,也象征着父亲高等教育生涯的开端,也是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起点。

    1991年,父亲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面对导师的挽留和大城市优厚的待遇,曾一度犹豫不决。当他偶然看到导师珍藏的试刊1号上“教育改革”的报道、试刊15号上大学应届毕业生“把知识献给大巴山区”的新闻,以及创刊号上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后,力透纸背的铅印让父亲恍然大悟:是党和国家实施教育公平政策才让自己有机会走出大山,现在正是回报祖国的时候。于是,父亲带着导师赠送的3份毅然回到云南。

    在的陪伴下,父亲度过一个又一个教师节,从助教成长为副教授。他从牵头开展滇池流域历史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和人湖互动研究,为各级政府科学制定滇池保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到参与编排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把云南少数民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胜利完成脱贫攻坚,迈向共同富裕的崭新生活唱到首都北京;再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和老挝在昆留学生友好交流,以青年交往增进中老两国传统友谊。因为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成绩突出,父亲所在的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荣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在云南省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省领导表彰。转眼30多年过去了,这套报纸逐渐发黄变脆,父亲收集的教师节特刊也渐成体系,鼓舞着他在高等教育事业上不断进步。

    前不久,临近退休的父亲得知即将创刊40周年,便把这些珍贵的传给我。我读大学时,老师们就经常依托鼓励我们用青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我摩挲着旧报纸,心中不禁燃起火焰——应该用好它,为新时代做点事!

    创刊40年,是的里程碑,也是父亲教育生涯的终点,还是我终身学习的新起点。

    (作者系云南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