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飞渡 踔厉奋发展新貌
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2020年10月,怒族非遗传承人波金山(中)为幼儿园孩子表演怒族民歌。本报记者 李柯 摄 2020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救治患者。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奥林匹克点亮青春梦想
李小伟
历史记录
2022年2月,人们见证了奥林匹克五环旗再次在北京缓缓升起。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上万名运动员在全世界首座“双奥之城”拼搏、交流,共同创造新的历史。
——2022年2月21日《相聚“双奥之城” 奏响人类赞歌 ——写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作者:本报记者 李小伟 高毅哲
见证者说
2022年2月4日,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气势磅礴、精彩纷呈的开幕式,融合世界元素、民族风情的入场仪式以及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文体表演,让来自五大洲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冰雪健儿在鸟巢激情相约、拥抱未来。时隔14年,在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后,北京这一千年古城再一次闪耀世界,双奥之城举世无双、无与伦比。
与惊艳世界的开幕式交相辉映的是,中国代表团以9金4银2铜,冲上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金牌榜的第3名,创造了我国冬奥会历史的最佳战绩。更为可喜的是,我国实现了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承诺的目标——“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这意味着,未来全球冰雪运动也将因中国而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同时,北京冬奥会赛场上,苏翊鸣、谷爱凌、高宏博等一批兼具实力和乐观,洋溢着青春和自信的中国年轻人,绽放出人生最美丽的光彩,也让世界眼前一亮。
作为一名曾经的专业体育人员、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双奥”记者,我在为我国通过申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让中国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双轮”驱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欢呼雀跃的同时,更为自己有幸亲身参与到世界最高层次赛事报道心生无比的激动和感慨。
“让奥林匹克点亮青年梦想”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也是北京奥运会的理念。在举办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时,我国大力推广奥林匹克“卓越、尊重、友谊”的价值观,让青少年更好地接触体育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历史文化,并通过这一过程,帮助青少年学生享受体育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也是不完整的体育——在30年的体育采访和报道中,我对此深有感触。从1992年成为记者中的一员以来,我始终牢记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采访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关注学生体质不强、青少年肥胖率不断增长、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并呼吁家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形成合力。在校园足球等校园体育报道中,我提出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的育人观和发展观,希望通过校园足球的开展,推动校园篮球、校园武术、校园游泳等项目的全面有序发展。
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我们要充分认识体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把体质提升与素质提高衔接起来,将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体育的力量。
(作者系本报记者)
百年辉煌路 奋进正当时
高毅哲
历史记录
兰考在教育上敢啃硬骨头。这种“敢”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今日写照。焦裕禄精神是兰考干部的一面镜子。在兰考教育系统工作,必须要发扬焦裕禄精神,把“对群众的那股亲劲儿、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儿、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儿”用在办教育实事儿上。
——2021年7月5日《兰考:焦桐千顷 铸魂育人》,作者:本报记者 刘钰
见证者说
2021年,中国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当数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
为做好建党百年的宣传报道,刊社动员全社力量,周密策划,提早行动,用一篇篇优秀作品,向党的百年生日献礼。
那一年,“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行”大型主题报道和“领航100”大型融媒体报道相继启动,骨干记者分赴全国各地,全面系统地报道好、传播好教育系统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深化教育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篇的采写报道。在麦香和泡桐花的甜香里,我与同事张利军、刘钰、杨文怿、李柯,一起来到河南省兰考县。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焦裕禄在兰考县只工作了475天,却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地标。
在兰考短短的两天,我们走访了多所学校,感受着焦裕禄精神在校园里的传扬,为兰考教育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衷鼓舞。我们特地前往焦裕禄干部学院,学院大门前,就是那株著名的“焦桐”,焦裕禄当年种下的幼苗如今已成参天之姿,联想到兰考短短几十年的巨变,大家不由百感交集。我们还去拜谒了焦裕禄的陵园,墓碑前时不时有人来祭扫,摆上当地的瓜果、吃食。焦裕禄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当地百姓还把他当亲人一样。
从河南回来后,我们立刻投入紧张的写作与新媒体产品制作中。正当这一工作接近尾声时,我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作为的派出记者,报名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期间,我采写了“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人物报道。
在7月1日当天的天安门广场,在人们此起彼伏的“生日快乐”声中,我不禁再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深感鼓舞。
如今,我们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将继续行走在中国大地上,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
(作者系本报记者)
见证战胜贫困的人间奇迹
张晨
历史记录
2018年底,作为人口较少的“直过民族”,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实现整族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63%,独龙江乡1086户群众全部住进新房,所有自然村通了硬化路,网络覆盖全乡,孩子们乐享14年免费教育……
——2020年10月31日《独龙江畔 一跨千年—— 一个民族的教育跨越》,作者:本报记者 张晨 刘亦凡 李柯 贾文艺
见证者说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在西北、西南一带最偏远、最高寒的地方,就是“三区三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群众,打响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役。“三区三州”作为这场战役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成为主攻对象。
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策划开展了“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三区三州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由社领导带队、40多名记者参与,9路报道组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及31个县区市81所学校,发表了26篇文字报道、29条视频报道。
当时,我作为采访组组长,与刘亦凡、贾文艺、李柯三位记者一起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采访。
我们走遍了怒江州全部4个县市。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采访,我们见证了脱贫攻坚不仅能改变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也能推动一个民族“一跨千年”的奇迹。
2010年时,6930多名独龙族群众中,贫困人口占一半以上。仅仅8年后,2018年底,这个“直过民族”已实现整族脱贫,孩子们乐享14年免费教育,在5G网络的支持下,独龙江的孩子可以与北京学生同上一堂课。
独龙江乡中心校老校长高德生告诉我们,当年,为了到县城上学,他要在悬崖陡壁间跋涉七八天。
如今已经退休的高德生,驾驶着自己的小汽车,3个小时可到县城。
十几年前,为了引进能讲好普通话的教师,高德生曾带着村民,在被大雪封堵的高山上清出一条路。
十几年后,会说普通话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沿着新修的公路和隧道,一批批出山读高中、念大学,又一批批从原路回到家乡,用知识带领乡亲走向小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