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工大:让教师推着课改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李 平

前不久,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单伟光俨然化身一名思政课教师。在药物分析的一堂专业课上,他巧妙地融入了“职业道德”“诚信”“荣辱观”等元素。研究生徐越说:“单老师循循善诱、润物无声,让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孤岛”的困境,好像这只是思政课的任务,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育人责任。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早在2017年,浙工大就成立了由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思维。”该校教务处副处长江颉介绍,只有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大家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行动,推着课改走,而不是被带着走。仅去年,浙工大就举办了50门课程的教学示范观摩与课例研讨,通过教学沙龙、教学论坛等活动,逐渐为教师们拨开了心头迷雾。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浙工大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领头羊”。他们建起了课程思政元素信息库,给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和范例。副院长杨克勤说:“大的方向有了,教师们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去挖掘各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与此同时,浙工大早在2017年,就立项建设首批22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去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0门试点课程。

“统计力学虽然是描述多粒子问题的,但其结论完全可以和社会科学有效结合。”该校理学院有教师如是说。在这样听起来非常深奥的专业课堂上,教师却纷纷将能量最低原理、自由能最低原理和自由市场经济原理、宏观调控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们明白物理课上也有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专业课也能上出思政味。

截至目前,浙工大首批立项课程已取得初步成效。像药物分析、大学物理、计算机网络、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微生物学、希罗神话与西方文化等,在探索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以点带面,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挖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成了绝佳的教学模板。

为进一步调动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浙工大还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条例、落实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及基层教学团队内部听评课交流,以持续改进、提升课程思政工作实效。

教得好不好,学生说了算。该校将课程思政改革列入学生对课程学习满意度评价指标,来检验任课教师的教育实效。那些学生意见普遍较大、确实存在问题的课程,将面临黄色、红色预警,直至暂停相关教师主讲该门课程的资格,或直接停开课程。不仅如此,它还被列入浙工大对学院、对教师的年度教学工作考核中,也是各级评奖评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上一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生物工程学院教师章银军被评为“优秀”。去年,他指导开展的一个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捧回了金奖。“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很好载体。”章银军说,他带队去新疆农村,学生在和农民的交流中,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让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也了解到了农民的真实需求。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四新’(新工、新文、新农、新医科),推进本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浙工大教务处处长计伟荣表示,接下来,学校将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发挥中心的指导作用,进行跨院、跨学科、跨部门全方位协作,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