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给中学教育带来了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文件指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今年是“强基计划”元年,全国36所试点高校近来已经陆续公布招生简章。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张志勇看来,“强基计划”是对自主招生和高考综合改革的继承创新,标志着我国基于统一高考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一招生改革探索,着力于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它从招生条件、考核标准、培养方式等方面给中学阶段的学生培养带来了新的启示。那么,步入“强基计划”时代,它将给中学教育带来什么变化?

日常教学更注重夯实学科基础

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指出,“强基计划”着眼点在于“基”字上,既突出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也发挥了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根据“强基计划”的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招生计划主要放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基础专业,并为“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提供贯通培养的通道。

采访中,不少高中校长坦言,“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公布的专业方向设置与当前高中的基础学科基本吻合,同时在选拔上对高考成绩给予足够重视,其占综合成绩总分比例不低于85%,因而学科基础扎实的学生在“强基计划”中更能把握主动权。

“当下,有些学校为让部分学科特长生被直接保送名校或获得自主招生优惠降分,把这些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某一门学科竞赛辅导上,而放弃参与其他教育教学内容,‘成败在此一举’。这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是十分要不得的。”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认为,“强基计划”直面现实问题,不仅提出了更加具体可行的评价办法,而且引导高中学校理性回归教育规律和常识。

“有别于过去自主招生‘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选拔定位与培养模式,‘强基计划’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近日,杭州第二中学举办了一场关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研讨会,校长尚可在会上指出,“强基计划”打破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今后将倒逼中学调整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如何实现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尚可分析,对高中学校而言,落实到具体教学上,要做的就是全面夯实学科基础,建设基础学科的“学科基地”。“未来,高中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他补充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被‘强基计划’中的试点高校录取,学生入学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因此更加需要从中学阶段就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种子。”

“高中教育有三个任务:一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为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三是为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任学宝强调,学校要在夯实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有机统一起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方式将提供更多选择

除了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以外,“强基计划”中15%的综合成绩是学生的校考成绩,这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考核方式将成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科素质和专业志趣培养的风向标。”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看来,中学阶段既要提供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又要提供使其学有特长的特色课程。

“高中学校应该主动在课程建设上加以改进,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打好基础。”尚可介绍,杭二中目前不仅有国家课程、学校特色课程,还创设了衔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选修课程。每学期,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20名教授走进该校,为学生们带来前沿学科的课程内容简介。“这样的讲座几乎每周就有一场,这对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十分有益。耳濡目染之下,学生的专业志趣就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了。”尚可强调,课程建设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基础教育需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中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期,我们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方式方法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吴国平举例说,比如,如何借助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研究成果重新把握学习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和课堂的本质;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来转型升级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如何及早发掘、科学培养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等。

为此,镇海中学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作了大胆尝试,形成了包括学校文化浸润机制、两端延伸联合培养机制、特色课程深化建设机制、创新教育师资培养使用机制、教学生态创新机制在内的五大机制。“依托‘强基计划’,学校将继续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优质土壤,把学生的兴趣、特长转化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学科、专业、职业上去。”吴国平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