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多动症儿童,需巧用心理防御机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 芸

“多动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注意缺陷的通称,是一种儿童轻微脑功能失调的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异常好动,自我控制力差,但没有明显的智力障碍。”

任教班级中被确诊为多动症的有7人。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上课随便讲话、在课桌上乱涂乱画、不能完成课堂作业、上课时间在校园里乱跑,有的甚至有攻击性行为等。

因而,班主任需要特别帮助多动症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1年半的教学教育实践中,笔者对这些儿童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每日观察、谈话、个别评价、加大其运动量等,让这些儿童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其中,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较好。

故意“退行”,促其思考

退行是指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

学生小A常常大声哭:同学椅子往后移动一点,他大声哭;同学不小心碰到他,他大声哭;听写写不出,他大声哭……一开始,笔者采用的办法是不予理睬,过阵子他就好了。但哭的频率并没有减少,也就是没有真正解决小A大哭这个问题。

后来,我也“退行”,模仿他的声音,带着哭腔:“这个字怎么写呀,我也不会呀,这怎么办呀?”“我的位置变小了,我坐不下了,呜呜。”……小A看着班主任哭着说的样子,反而笑了,估计从中看到自己的表现了,渐渐地,减少了哭的次数。

班主任故意“退行”,模仿儿童行为,让其仿佛站在一面大镜子前,看到了自己幼稚可笑的行为表现,促使其思考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意识到自己行为给集体、给其他同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渐渐地改掉其退行行为。后来,小A遇到问题或挫折时能努力想办法解决或求助教师,而不是像婴儿一样通过哭闹来发泄情绪。

有意“反向”,维护自尊

反向作用,是指当个体受挫时,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机制。比如,有学生打破了花盆,教师问:“花盆是谁打破的呀?”他会连忙回答:“不是我,是小花猫。”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

为此,当学生小B不停做小动作时,我不说“你怎么又在做小动作”,而说“小B坐得可端正了!”他马上坐挺了,尽管只能坚持一两分钟,那也好的。考试时偷看旁边同学答案时,我不说“你不要看,那是作弊”,而说“小B眼睛只看着自己的卷子,不东张西望,可诚实了”。他就不太好意思再看了。小B近乎没有做作业时,我不说“你怎么才写了两个字”,而说“哇,你已经写了两个字了,真棒,写得真认真!”他便会提起笔再写几个字。

对多动症儿童,教师故意反向着教育,效果比直接指出问题要有效得多。如站在队伍里动来动去的,班主任不批评他乱动,而夸其站得笔直笔直,像小松树一样挺拔,他反而会站挺;上课在玩儿的,班主任不批评他开小差,而夸其坐得端正听得认真,他反而会专心地听讲……班主任有意“反向”,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保全了他们的面子,他们反而会更愿意接受教导,改变其不良行为,朝着班主任所期望的良好行为而努力。

善用“升华”,利己利人

升华是指把为社会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升华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

学生小C攻击性行为很严重,每天打人,经常摔同学的学习用品。笔者便建议其家长让小C多参加踢足球、跑步、跳街舞、击剑等运动,使其丰沛的冲动能量有正确的渠道发挥。每天踢足球、打羽毛球一段时间后,小C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学生小D攻击性行为也很严重,不是把少先队墙报的大头针拔去,就是爬树采摘枇杷、用小刀刮课桌刮树皮,每天都会制造几起破坏性事件。笔者首先让他承担后果,比如钉好墙报大头钉,向课桌、树木鞠躬道歉,想象如果自己被刀子刮去皮肤的疼痛感觉。有次笔者发现小D放学时主动去关电扇,就大力表扬他关心班集体、节约用电的精神,并奖赏他与电教委员一起负责背投的开关。笔者就这样想着法子让小D把精力放在为班级做好事上。如今,小D的攻击性行为和以前比,真是好了不少。

多动症儿童冲动能量大,班主任想办法使其“升华”,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变为利己利他的行为。爱破坏植物的,就让其了解植物、栽种植物;爱打人的,让其踢足球、击剑,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攻击性;爱玩多媒体设备的,让其管理好多媒体设备……

班主任巧用心理防御机制,才能使得多动症儿童乐意接受帮助,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系杭州市学军小学班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