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难题 促成长 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走向“高精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将打造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特别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作为队伍建设体系的重要内容。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努力?队伍的良性发展又需要哪些外部条件的支撑? 围绕这些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省内多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和一线辅导员。

以专家型为职业标杆

高素质辅导员都有什么共同之处?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海波曾做过一项对历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分析调查,发现专家型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标杆。“传统意义上,辅导员工作一般依靠经验开展。但如今,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甚至是专家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李海波认为。

辅导员工作往往事务繁、内容杂,或多或少影响到他们投入在思政教育工作主阵地上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要实现职业提升,首先需要从日常琐碎中跳出来。在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汪风易看来,这次的疫情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有益启示。“很多事务性工作没法在线下解决,最后通过微信、钉钉、易班等线上途径也得到了妥善处理。这说明原有的工作方式仍有可改进的余地,是可以继续为辅导员腾挪出一定空间的。”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徐晓看来,不少事务性工作都有自身规律,要提高处理效率,也需要学校层面加强数字化系统平台建设。“同时辅导员还应当学会借力,用好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徐晓说。

“辅导员不能只是低头耕耘,也要抬头眺望远方、积极思考。”汪风易表示。在李海波看来,辅导员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研究,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莫世亮则认为,辅导员应当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早树立专业思政研究的方向。莫世亮2004年参加辅导员工作后,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准了学生资助工作这一切口,进行了不少相关调查研究,甚至深化为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辅导员要把手头的工作和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尝试将琐碎的职业经验上升为科学理念。”莫世亮表示。

要使辅导员更快成长为业内专家,不能缺少高校行政的支持。浙财大2017年成立“辅导员之家”,为辅导员搭建了工作交流、经验分享、提升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平台。以此为纽带,该校的辅导员们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成立团队。几年下来,团队中涌现出多名省优辅导员。浙师大则提出了工作室育人的理念,通过推动辅导员成立或加入不同主题的工作室,来促进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如今,聚焦就业的七彩人生工作室、心理育人的米兰花心晴工作室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石榴籽工作室等已成为学生教育中的活跃力量。此外,学校还通过建设主题班会平台的形式,为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提供资源,减少了他们独自摸索的时间。

破解队伍稳定难题

“辅导员队伍想要稳定、高素质发展,需要破解‘留不住人’的问题。”长期关注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徐晓说。在她看来,有的人只是将辅导员岗位作为就业的权宜之计或跳板,还有的人则是产生了职业倦怠,对前途感到迷茫,转岗意愿强烈。“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应当优先考察竞聘者的职业认同感,挑一些对学生工作有感情,想在岗位上干事创业的人。”汪风易认为。

要让辅导员这一岗位留得住优秀人才,还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设,让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感到安心。在辅导员岗位上已坚守逾15年的莫世亮说:“需要更完善的机制,让更多人愿意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长久地待下去,把辅导员当作事业来做,而不是作为跳板。”

在浙师大学生处副处长陈仁伟看来,这次八部门出台的《意见》中,就提出不少保障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制度性举措。“《意见》里把辅导员的晋升、奖励、津贴等支持政策具体提出来了,一些提法更是首次出现,为今后辅导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为例,《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学校应当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辅导员工作繁杂,难以量化,如何为他们制定合适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浙师大在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中突出业绩导向,加强了标志性成果的分量。并且在评聘学生思政系列讲师时,规定标志性成果可替代论文;在评聘学生思政系列副教授时,成果也可部分替代论文。

“辅导员普遍年纪较小,人生阅历有限,又要面对个人生活上的各种压力。高校可以在对辅导员的管理方面上多一些人文关怀。”徐晓告诉记者。

随着思政工作体系的逐步完善,思政教育不再是辅导员“单枪匹马”。“学校要带着全员育人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起大思政育人共同体。”汪风易认为。浙财大在本科生中推行的综合导师制就为学生在专业适应、学术发展、就业求学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由于综合导师所带的学生较少,更容易实现精细化育人。”汪风易说。浙师大则在积极调动全校各个部门共同参与育人工作,比如和后勤部门合作,推进劳动教育;与心理系和社会工作系合作,推进心理育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