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双线”融合的教学新常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陈蓓燕

正值期末,武义县邵宅小学每晚的线上“7点半课堂”依旧火爆。白天课堂上没弄懂的知识点,学生们都会利用这一平台向各科教师提问,并得到了一对一的辅导。

4月中下旬以来,我省各级各类学校陆续复课。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此前2个多月担当主力的线上教学也开始逐渐“退隐”,而传统的线下教学则实现了全面的回归。有教师为此大发感叹,疫情期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线上教学资源和经验,难道就这样弃之不顾了?

在前不久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强调,要认真落实常态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统筹做好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切实打好后半段的疫情防控战役。如何让“双线”融合成为教学新常态,也应该是其中的议题之一。

记者发现,虽然线上教学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大部分教师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即线上教学刚好能够弥补线下教学很难在课堂上实现的个性化教育的缺憾。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积累了直播录播、设计微课、发布电子学习任务单、云上家长会、劳动打卡等方面的经验,“真正实践了这几年都在提倡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复学后的第一时间,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就对线上教育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校长林建锋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线上教学内容,对线上教育内容进行灵活选择,能够进行二度加工或合理补充。在他看来,线上教学,务必上好每一个知识点,宁可慢一点,也不能蜻蜓浮水,教过就行。

虽然大家都明白线上教学带来了一场学习模式的革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矛盾。绍兴市柯桥区安昌中心小学白洋校区教师陈升阳就曾疑惑:对着镜头上课,几乎都是自己在讲,学生究竟掌握得怎么样,老师心里其实并没有底。那么,复学后,同样的教学内容要不要再上一次?

请教了名师并翻看相关资料后,陈升阳意识到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最重要的是能随时关注到学情。如果多一些过程性的呈现和反馈,就能把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转化成教学资源。他告诉记者,自己随后在上课时也进行了一些调整,而要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

“就好比线上教学之初,我们只会简单地把线下教学搬上网,随后在摸索中一点点领悟改善。”诸暨市陶朱街道城西小学教师孙晓菲说,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也必然会经历“阵痛”过程,会有冲突和博弈,但这场疫情确实成了“双线”融合、促进“互联网+教育”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契机。

而在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周汉文看来,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教师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研究其价值,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他说,教师不一定仅仅是知识的提供者、传授者,还可以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让学生在线利用导学单或微课进行个性化学习,再在线下开展翻转课堂,从而真正体现先学后教、提倡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办副主任沈佳乐表示,此次疫情为教师们扩充了不少教育资源,尽管复学后不再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但一些工作仍在延续。比如:疫情期间教师们采用打卡、发送教学反馈报告等方式以加强家校沟通,还有疫情期间开展的线上教研活动等,复学后都没有中断,还在延续。这就是用线上教学的思维方式来推动传统教学工作。她还建议,由市级或区域层面统筹线上教学资源,以方便教师精准选择适合的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效率,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中去。

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莫世荣则认为,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本质上是将原本分隔的校内校外的教与学进行融合。随着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教师的职业分工将更加精细,更多优秀的教师将从讲台走上云端,面向更大范围的学生上课;而互联网学校的教师和各领域的专家将有机会通过线上的方式进入课堂,从而为学生带来动态发展的专业最前沿的知识。

记者了解到,此前省教育厅已经启动实施了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将通过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围绕信息化教学创新推动教师研训、强化过程监测和绩效评价等一系列举措,更加注重教师信息化水平培训的实践性,帮助他们在实操中提升应用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