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长的每一小步都“有迹可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临近期末,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正忙着给学生们撰写学科评语。它是这样的:“你是班级里的‘读书大王’,本学期阅读书籍32本,阅读展示为‘满星’。”也是这样的:“你的发言、作业记录都属优秀,但订正作业有4次未及时上交。”还是这样的:“你英语背诵流利,语音语调清晰,但要注意某几个单词的发音。”……评语中的数据何以如此翔实,细节如此精准?校长王建良说,这得益于该校实施多年的分项评价改革,其让教师的每一条结语立论有据,让学生成长的每一小步都“有迹可循”。

“举个例子,A、B两个学生期末语文测试获得相同分数,但并不代表他们整个学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写作等能力水平是一致的。因此,传统的小学‘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式的学业评价体系在当下显得心长力短。”王建良介绍,该校从2013年9月开始,进行学业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各学科开展能力立意的分项评价,在保留纸质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现性评价,让能力可测可评,目前已形成“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小学生分项学业评价”体系。

据了解,该校的分项评价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观察记录型,这为该项评价最主要的特征——“过程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学生所用的课本和作业本都有些与众不同——他们每个人、每一科的课本扉页会粘上一张课堂习惯记录表,而作业本的第一页会粘上一张课堂作业情况记录表。基于此,学生收到的任课教师评价,不仅仅有答题的正确与否,还包括坐姿、倾听、发言等细节规范与否。王建良把这类评价称为“自省式”学业评价,因为学生要在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认识,对自身学业展开日平价、周评价、阶段评价。“目前低年级还是以教师观察记录为主;中高年级则由学生自评发言,教师观察倾听,学生互评小组合作。学科不同,评价内容各有侧重,比如体育、科学学科侧重参与和合作,语文、数学学科侧重倾听和参与。”王建良说。

而第二类过关型和第三类综合运用型,则为学生厘清了自身在学科学习中的优势能力和薄弱项目,分析了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提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学校要求教师以学期为单位,列出任教学科的评价项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细则,清楚“评什么”和“怎么评”。穿起这些“散珠”的“主线”是:既要考虑学科核心特征,又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需要。

在该校,学生除了各学科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要过关,还要接受该校专门为学生设定的学科必备素养考核评价,比如,语文学科的演讲与口语交际能力,数学学科的估算、测量能力,英语学科的语音面貌、听力等。王建良说:“这些学科能力往往以前未被重视,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被纳入学科的考核评价范畴。”

综合运用型评价指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放在学期末组织,学科、年级不同,形式也会不同。目前,这一评价主要通过情境命题和设计情境任务来完成。教师首先要清楚评价学生需要具备的哪些核心能力,然后通过设计主题活动或问题情境去考查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状况。低年级一般以游园方式展开,中高年级以综合性测试为主,比如,本学期三年级的评价主题是“从经济实惠且符合校情的角度,规划校园消毒最有利的方案”,五年级是“根据某位教师平时的手机消费情况,从4种手机优惠套餐中选择最有利的一种”……王建良坦言,评价方式本身没有优劣,只有适合或不适合。“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分项评价不排斥纸笔测验,而是同时采用更多的其他评价方式,以弥补纸笔测验的不足之处。”

“实施分项学业评价后,不再用一张考卷来评定学生,也不再用一个分数或等第去定义学生某一学科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得到增强,因畏惧、害怕考试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越来越少。”王建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