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弹性的沟通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俞 芬

最近有几位家长与我交流时,诉说了自己的困惑:孩子进入高年级后越来越难沟通了,好好讲道理听不进去,多说几句嫌唠叨……

其实,这是孩子悄悄长大的信号。这个时期,孩子的个性慢慢发展起来,教师、家长的引导角色却不能缺席,那么该如何交流孩子才愿意听?这时,沟通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日常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模式是怎样的呢?我在班里做了一项小调查:“生活中家长跟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喜欢听吗?为什么?”

41份调查结果显示:32份填写的是“不喜欢听”。问题出在哪里呢?

来看看学生记录的家长们日常说的原话:“你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读书”“你看看谁谁谁那么厉害”“爸爸妈妈这么说,都是为你好呀”“快去做作业,快去睡觉”……

学生说:“我知道父母这么说是为我好,但是每次他们总是以指责的语气,我听了特别压抑”“他们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我比较,这让我一种挫败感”“妈妈的‘快点’,催得我心慌慌”……

由此可见,只有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营造轻松的沟通氛围,才能使沟通变得顺畅,从而促进亲子关系融洽和谐。换言之,教师和家长都要做一个有弹性的沟通者,特别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不可急、直、硬,要让孩子感受到师长的信任和关爱,从而消解叛逆,促进孩子健康向上成长!

那么,做一个有弹性的沟通者,师长该如何使招呢?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让孩子得到帮助

孩子:“妈妈,这次测试我考得不好。”

妈妈:“你哪一次考好了?整天就想着玩!”

如此对话,总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分析一下,对话中孩子并没有得到妈妈的任何帮助,感受到的只是妈妈不高兴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数落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激起孩子的反抗,疏远与师长的关系。这样的结果与我们沟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我发现,家长与孩子沟通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你怎么……”,如“你怎么又考了那么差”“你怎么又不听话了”。还有一种是“你可以……”,如“你可以先想一想没考好的原因”“你可以自己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不难察觉,第一种是属于发泄式的,语气中带有指责、埋怨;第二种是属于启发式的,语气中带有鼓励,信任。有效的沟通一定是给予孩子启发和帮助的,有情绪上的安抚、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鼓励。

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交流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帮助,还是为了向他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沟通的立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觉得你是“自己人”

孩子一脸喜悦地说:“妈妈,我今天听写词语得了100分。”

妈妈:“班里100分多吗?”

孩子:“有10多个。”

妈妈微露不屑神色:“这么多100分,很普通嘛!”

孩子的情绪就这样从一开始的兴高采烈,到被“打入冷宫”。因而,要使亲子双方能有良好的沟通,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很重要。孩子得了100分很高兴,当他跟你来分享的时候,你也要与孩子一起高兴。你可以这样跟他说:“真为你高兴,这些词语你一定用心记了,听写的时候也一定很认真对待。以后如果都能做到,100分就能经常得到。”与他分享心情的同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但能融洽亲子关系,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孩子加倍努力。

又如,学生不喜欢被家长不停地催促,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达“你早点把作业完成,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早点休息,睡眠好明天精神就更好”,听着就会舒服很多。改变命令式的对话,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交流,孩子就能从师长的语言中感受到这是在为他着想,是在帮助他,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愿意接受你的意见。

沟通的语言积极正面,给予孩子前行的动力

正面的语言传达的是肯定、鼓励,如“你很努力”“你的潜力很大”;负面的语言传递的是否定、指责,如“你真笨”“你不行”。如果留意,可以发现日常亲子沟通中家长使用的消极语言比较多,他们认为批评式、打击式的语言能让孩子长记性。其实不然,负面的语言说多了不但会打击孩子,还会消耗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一点,教师也应该注意。

语言是有魔力的,正面的语言能启动正面的教育力量,传递的是一种美好。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赋予人向上生长的力量,引导孩子向前看、往好的方面看,培养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豁达坚毅的品性。

师长如何来践行正面语言?方法一:反话正说。当你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表现时,转变一下表达方式,朝着你希望的样子说。比如,把“弄得这么脏”改说成“把这里整理干净,看起来就更舒服了”;把“你真够懒的”改说成“勤快一点,争取早点把事情做”。方法二:多给孩子明确的行为指导,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比如,“做完作业先整理书包,再整理书桌”“衣服分类叠放在衣柜里,方便取”等。多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引发孩子正面的行为。

不同的说话方式,能够获得不同的沟通效果。学做一个弹性的沟通者,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和孩子之间的交往,让和谐融洽的关系成为孩子成长最有力的助推器。

(作者系宁波市奉化区江口街道中心小学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