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言 宏

徐先生的女儿今年小升初,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学区的公办初中。前几年,他一直想让女儿读民办初中,但在今年公民同招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家门口的公办初中。

和这位家长一样,公民同招第一年,大家虽然对这一政策普遍表示认同和支持,但在转轨期,部分家长还是比较纠结。短期内家长的焦虑从如何进入民办名校转向如何避免进入不理想的公办学校。公民同招后,家长舍近求远挑民办学校的机会少了,对家门口公办学校关注度大大提升。对家门口的好学校,尤其是家门口的公办初中好学校更加期许。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解决好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缓解家长的入学焦虑,增强上好学校、读好书的获得感。

加强初中教育是回应社会关切、缓解教育焦虑的需要。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和部分业内人士。

初中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学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但总体上,初中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缓慢,城乡均衡、公民办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初中依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和“细腰”。

“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政府有责任办好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均衡机会和条件。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方红峰说:“学校硬件、软件两方面都要提高,以软件为主。学校要做好内涵建设,形成提高质量的内生机制,不能总是通过外在评比促提高。相对薄弱的初中学校,要通过‘一校一策’提升质量。”要秉持“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初中学校”的理念,强化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注重内涵提升,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支持、项目实施、专业指导、示范引领、考核倒逼等方式,激发初中学校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初中学校办学水平,营造健康的初中教育生态。

在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朱国清看来,推进初中优质均衡重点要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如何让初中这个“细腰”强壮起来,二是如何让初中各校均衡起来,三是如何让初中办学机制更活起来,四是如何让初中教育质量更优起来。

A.加大投入

有关人士强调,初中均衡不能做表面文章,均衡是强起来基础上的再均衡,是优质基础上的再均衡。均衡无非是校际间条件要均衡、生源要均衡、队伍要均衡。今年生源均衡基本达到,政府要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要提供有利于均衡的政策导向。

要尽快提升校长、教师对公办初中优质健康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重树家长、社会对公办学校的信任,政府要有所作为。政府投入要加强,主要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初中办学条件。要完善公办初中布局规划,扩大初中教育资源。加强统筹,保障落实校舍改造、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等。大力提升公办初中办学标准,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公办初中学科教室、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拓展性课程教学场地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满足公办初中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需要。

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认为,要加大对公办初中的投入,提升公办初中办学条件。需进一步完善教育布局,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大幅度提升公办初中校舍和设施设备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公办初中学校教师收入,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收入水平,吸引优秀人才到公办初中任教。近日,杭州市教育局颁布了《杭州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在于改变初中教育“洼地”现象。《方案》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公办初中通过“办学条件提升”“新名校集团化”“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校长队伍建设”“初中课程改革深化”“教科研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项目培育”等八大行动,实现公办初中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特色明显增强。

B.均衡师资

初中之强非校舍之强,乃队伍之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初中名校长成长工程,加大公办初中校长的选拔和培养力度,鼓励高中骨干到初中任校长;加强初中名校长培育,支持公办初中校长参加省“教育家型校长”选拔和培育;建立一批中学名校长工作室,拓宽初中校长成长渠道;加强校长培训,普遍提升初中校长办学理念和管理能力。一些被采访者表示,要大力推进专家治校,培养一批业务专、有情怀、懂管理的初中校长。

初中学校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校际间师资存在明显差异。龙游县教育局副局长周华认为,学校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因素。近几年的教师流动机制,由于缺少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教师按照年龄排序,为了流动而流动。鲜见城区骨干教师对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的“帮扶性”流动。骨干教师事关学校发展与整体质量的提升,在设立各级各类奖项、评优评先、待遇等方面应该统筹考虑,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鼓励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带动学校教师的业务发展。

“应科学看待教师专业发展。”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曦说,从调研情况看,人们都将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的重点。应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的重心下沉至学校和区一级,围绕学科项目制建设,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将教师研究、教师培训进行整合,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准。“要让教师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手中有术。”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原局长赵群筠说,需要通过培训让教师工作有价值感,让教师对教学游刃有余。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认为,提升初中教师的价值感是最本质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会到教师角色的自我效能感,这是教师价值感最核心的动力;要在制度设计层面开展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各种比赛与展示活动,让他们积累社会身份,对自我产生认同等。

据悉,省级层面下一步会重点抓队伍均衡。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加强队伍交流,校长、教师交流力度还要加大,还要进一步优化交流制度。二是优化制度重构,防止区域学校从抢生源转向抢师资,研究可行管用的制度,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县(市、区)域内公办初中教师编制、岗位的统筹管理,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探索以“互联网+义务教育”为基础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集团化办学的推广和普及。

C.激发活力

“改善公办学校的品质、激发学校的活力是关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要通过管办评分离、委托管理的办学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恢复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校长陈刚也认为,办好学校要求学校在充分思考“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将学校空间环境、评价体系、课程体系、文化活动、教师素养、资源建设、管理考核机制等设计成一个体系,一个深刻匹配学校“办学基因”的体系。建立这样的体系,没有学校的自主性肯定做不到。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认为,应放权给学校,尤其针对公办初中发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多重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办学。全面形成公办初中自主选人用人机制,发挥学校的评价主体和激励导向作用。稳步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有效下放财务权,在财政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公用经费、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校长统筹奖、部分名优教师考核奖以打包分块的方式拨付给公办初中,由学校在遵守上级部门制度规范前提下进行自主使用、考核发放,吸引初中名师名校长扎根。确保学校在“物”的供给和选配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协商自主权。

也有一些被采访者提出要加强初中与小学、高中衔接,通过初、高中学校发展规划协同、教师联合培训、联体研修、联动科研等多样化路径提升初中办学水平,增强初中学校干部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并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各级初中应有效利用外部支持、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格局。培育初中办学特色。初中学校积极利用高校、基础教育研究部门及社会专业机构等优势参与初中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教师培育,建设符合校情的特色项目,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D.质量立校

要让初中教育真正优质起来,初中学校要从依靠生源立校走向依靠质量立校。“公办学校质量提升要坚守课堂主阵地。”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校长高琼说,提升质量有两个最重要的突破口,一是改变课堂,让课堂教学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走向学为中心;二是改变课程,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拓展性课程,开发培养审辨式思维的跨学科融合课程。

同时,进一步加强初中教育相关制度、课程、评价的基础性研究,在教育质量观上加强研究和引领。各地要定期举行课程改革推进会,推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初中建设一批学科课程基地,吸收高校、科研院所参加基地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公办初中学校的生源、师资、硬件和学生家庭背景等客观条件具有明显的层次差异,采取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评价、绝对评价,只有利于少数优质名校,不利于大部分学校。温州市教育评估院质量评价科科长王旭东认为要探索增值评价。区域对学校增值评价的指标宜用达标率、标准分和优秀率的组合,加大达标率增值评价的权重,破除“唯升学”的理念,推进学校均衡配置内部教育资源,引导学校和教师面向全体。

杨东平认为,理想的教育是构建一种低竞争、低控制、低评价的教育形态,要继续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周华认为要加强对公办初中提升质量的督导评估,形成“督”“导”并行的现代教育治理模式。各级督导评估专家团队应站在学校立场,帮助学校评判发展水平,诊断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业内人士表示,各地要坚决摒弃升学率为先的学校考核指标,注重学校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学校领导力、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社会满意度等情况,科学设定考核标准。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应加强全省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定期开展区域初中教育满意度测评,做好评价监测结果的运用。省教育厅应将“强化初中教育”列入对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教育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指标。各地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形成强化初中教育的鲜明发展导向,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促进初中发展的良好氛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