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报告》中的育人观 ——兼谈小学生学业评价的“微改善”
□俞正强
今年,从3月份开始,我组织了学校教务处的几名教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组成了学校成绩报告单“微改善”工作小组。通过3个月的努力,期末结束时,家长们拿到的不再是学生转交的成绩报告单,而是学生自己制作的一本《我的成长报告》。从原来的“一张”变成现在的“一本”,家长们耳目一新。由此制作成一个小视频,在1天时间里网络点击量超过了120万,社会对成绩报告单的关注可见一斑。
在此,谈谈我们对成绩报告单改善的思考。
学生应该是成绩报告的主角
以往的成绩报告单,一直是班主任负责制定的。学生的任务是将班主任写好的报告单转交给家长。对于学生而言,一张薄薄的成绩报告单,是他(她)一学期早起晚归的全部总结性呈现。但这张总结性呈现的单子,好像与他(她)没有什么关系,但他(她)却是这张单子的后果承受者。而这张单子里更能引起家长兴趣的是那几门学科成绩。于是,学生一学期的早出晚归的所有意义便在那几门学科成绩上了。其他的所有经历与成就便刹那间暗淡了。
这种令大多数学生“沮丧”的感觉不是1次,而是在小学阶段重复12次。重复12次的结果会是什么?
首先,学生习惯了学校生活的全部意义只在那几个分数,分数好便整个都好,分数不好便整个不好。在小学里,有些分数好的学生便不再重视其他方面的成长;不少分数不好的学生总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以后要振奋自信,难度十分大。
其次,学生习惯了自己的事情由别人管。这种习惯一开始是理所当然的,好像成绩报告由老师做是应该的,就像铅笔、书包由家长准备一样。但若家长与教师不在合适的时间退出,过了那个重要的时间点,学生就会习惯于由别人来主导自己的事情,从而对自己的事情失去把握。特别是在评价这件事情上,因为成绩报告单是学生生命中关于评价的最真实经历。而现实中,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形成对自己评价的经历。这种失去,最后成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根源。
因此,我们认为,成绩报告这件事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一个学期下来获得了哪些成绩,由学生自己来向家长报告。在报告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地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对自我的评价能力。这种评价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
成长才是学生报告的内容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学习?
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成长。
成绩的获得只是学生成长中的一部分。学生的成长是比成绩丰富得太多太多的一个整体。
向父母报告的内容,应该是他(她)在校园内获得的成长。
成长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体能的增长,自我的感知;
朋友的增加,交往的深入;
校园活动的经历;
在写字、作业、考试中付出努力形成的学习作品;
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中形成的心理成长;
各门学科的考试分数;
获得的各类荣誉;
同学眼中、老师眼中的自己;
还有其他学生们认为值得报告的题材。
报告内容的丰富才能形成一个立体的自己,一个立体的自我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感知、才能形成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
报告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
责任、担当是我们要培养的重要品质。在小学里,我们通常通过值日、作业等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但我们忽视了“报告”这种培养学生责任心、担当力的重要方式。
教室里的学习活动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果。教师需要向学校报告,因为是学校将这批学生交给了特定的教师。因而教师必须在单位时间里向学校报告。同样的,学生必须向父母报告,因为父母为孩子来学校学习提供支持条件,便需要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这个学习状况应由孩子来报告,这是孩子的责任所在。这份责任,一定要在学生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赋予他(她)。
同时,报告也是能力。怎么报告?选择哪些材料来报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便形成了报告能力的基础。
一年级时由教师帮助做,到二、三年级后学生自己独立做,报告的能力便渐渐形成。
当下的社会中,经常调侃大学生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与父母联系。而父母十分需要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但孩子从未报告。这种状况的形成,正是我们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学生关于报告的责任与能力的结果。他们没有给父母报告自己状况的习惯,也不知道怎么报告,总觉得除了分数,啥也不值得说。这种习惯,若是以后带到工作中去,同样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关于教师与家长的培训
综上所述,学生作为报告的主体为责任之所在,成长作为报告内容是能力之所及。《我的成长报告》本质上是校园中立德树人的一份载体。而将成绩报告单改为《我的成长报告》,实现成长报告的育人价值,需要有班主任与家长的配合支持。
首先,关于教师的培训。
虽然报告人由班主任变为学生,但是教师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而是变得更多了。这直接影响了教师们对这个评价“微改善”的接受程度。因此,一定要讲清楚这个改善的意义:
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责任与能力。如前面已经作过的分析,以此激发教师们的神圣感;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点对教师很有吸引力,但教师们基本不会相信。如何让教师们相信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成长报告,特别是学生第一次做,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为此,我们专门组织班主任听了一节教研课。
其次,做好家长的培训。
对家长的培训要点是:
讲清楚为什么要将报告人确定为孩子;
讲清楚为什么要将“成长”确定为报告内容;
讲清楚如何接受孩子的报告。
这3个培训要点,最重要的是第3点。
我们建议家长接受报告应做到:留出专门的时间;阅读孩子的成长作品,并聆听孩子将此作品作为报告作品的理由;给予赞叹并深入询问;对孩子的报告给予评价。
接受报告这一环节,直接会影响到孩子对下一次成长报告的热情与质量。因此,这个培训就十分重要。
《我的成长报告》这学期终于落地,班主任们尽管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却开心地在做了。原本不需要参与的任课教师也积极参与,因为成长报告中设计了一项内容:由孩子主动请自己喜欢的老师写寄语。部分任课教师收到了上百张邀请卡,开心地完成了学生给的任务。
家长们十分重视,因为疫情,我们的家长培训是在线上进行的。培训当晚数据显示,在线接受培训的人员达1.4万人。全校2000名学生,估计每个学生的所有家长都在听了。
学生对此十分欢迎,对“报告主题周”活动十分认可。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校园景观拍照片,将自己的试卷、写的字、作业、作文等素材精心选好,作为作品放入报告中。
教育,是在做一件大家都喜欢的事中完成的。
(作者系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