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时的“十问十不问”
□周 慧
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家庭最直观、有效的方式。疫情期间,教师虽不能像以往一样进行大规模的实地家访,但可以尝试着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入户”和家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
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家访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家访时选择的谈话内容和对话策略也应有所不同。那么,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最好不要说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提出家访过程中的“十问十不问”。
问学习兴趣,不问学习程度
新生家访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擅长方向等。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在今后对学生予以格外关注;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更加自信,给学生留下很好的印象。
教师在家访时可以问问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和方法等,但不宜去问学习程度。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有的教师会问有没有学过拼音,会多少以内的加减等。这种询问,看似很细致,却无意中显示出教师不太科学的教育观,也会让坚决响应“零起点教学”精神的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对于其他学段的学生,教师最好也不要去直接问学生或者家长类似于“学习情况怎么样”的话题,以免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者让那些原来学习不那么优秀的学生产生失落感。
问优点,不问不足
新生家访时,教师可以多询问学生的优点,比如,阅读是不是很专注,做事是不是特别认真,待人接物是不是特别热情等。这样的询问,可以让教师对新生的认识更加全面,更立体,更生动,对他(她)今后的行为也会更加理解。
与此同时,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询问学生有哪些“不足”或者有什么“缺点”之类的问题。这容易让家长和学生产生紧张的情绪,甚至怀疑教师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偏见。学生有没有缺点,有什么缺点,应该留待教师自己今后慢慢观察,慢慢帮助他(她)改正。
问家庭概况,不问个人隐私
教师可以问问学生的家庭情况。比如,家里有哪些成员,家长从事何种工作,平时孩子更听谁的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思考在后续工作的开展当中能否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带有 “猎奇”“窥伺”的目的去了解一些不宜了解的内容,比如父母的职务、社交圈等。
教师的任务是培育好学生及陪伴和引导他们成长,而不是“研究”孩子父母的个人问题。比如,在对单亲家庭的家访中,教师就不宜过多地去“刺探”学生父母离异的原因。即便是有的家长不避讳这个话题,愿意主动交流,教师也要委婉地提醒家长是否适合当着孩子的面谈这些。
问平时接送,不问作业监管
家访时,教师可以问问学生特别是小学低段学生,平常上下学一般由谁负责接送,并做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但有些话题最好不要问,如询问学生回家后作业是由谁监管这个问题。如果是第一次家访就这样问,会让一些家长误会教师是不是在推卸或者转移责任,容易影响家校关系。学生的成长应该是教师、家长、学生自己共同努力的结果。
问爱看的书,不问报的兴趣班
家访过程中问一问学生“喜欢看什么书”“看了那些书”,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还可以明确给学生及家长传递出“非常关注阅读”这样的信息。有能力的话,教师还可以对家长在孩子阅读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进行指导,在亲子共读中布置一些任务,帮助学生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但是像“报了什么兴趣班”这样的问题,教师就不适宜去问了。因为会让家长或者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鼓励、支持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这显然有违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问身体情况,不问经济状况
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比如,是否有过敏史,是否有先天性疾病,或者其他需要予以关注的。教师在家访中还应向家长明确:第一,绝对会保护孩子的隐私;第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而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教师就不宜表现得太过于关心了。事实上,教师也不能因为学生家长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
问喜欢的运动,不问获得的荣誉
了解学生喜爱的运动和游戏,有助于教师发掘学生的潜力。这和询问“爱看什么书”一样,都是向家长和学生发出这样的信号: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
教师在家访中,不要刻意去询问学生有没有获得什么荣誉、证书和奖状。如果贸然地去问这些荣誉,可能会给家长留下“急功近利”的初印象;也会让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的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当然,如果是学生主动和教师分享自己的成功和收获,那当然最好。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契机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自豪感和价值感。
问孩子的朋友,不问别人家的孩子
有心的教师,在家访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去了解一下他(她)的朋友是谁;甚至会问问家长,是否知道自己孩子最喜欢的朋友是谁。了解学生的“朋友圈”,反过来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名学生。如果在询问过程中发现他(她)缺少朋友,或者“择友观”有问题时,教师也要引起重视,给予其积极的帮助和引导。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有差别。过分对比只会让处于弱势的学生陷入自卑、胆小甚至消极抑郁的状态。所以,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做比较,也要引导家长不要太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
问成长观,不问成功观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就不会有成功,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历程,可是最后不一定能成功。但一个成功的人,一定会有非同寻常的成长历程。”
因此,家访时教师可以问问家长: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看重孩子哪种品质的培养?对孩子寄予怎样的期望?通过这种问题的设计,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师不要去问如“希望孩子考试考多少分”“将来打算考什么类型的学校”“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职业才是自己孩子今后理想的生活、理想的职业”等。
问学校为家长,不问家长为学校
教师要关心孩子,也要多关心、理解家长。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是真心的、对自己是真诚的,也会感谢、理解和支持教师。因此,家访时教师可以多了解一下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要求。对于家长合情合理的请求,教师应该多一点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家长,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照顾。
家校协同教育是最理想的家校合作方式,但是在家访中,教师不能贸然地去问家长能够提供什么资源,或者问家长能够为学校做些什么。毕竟,学校教育的主体不是家长,功利性太明显的教育责任的转移会让家长产生反感。如果这种教育资源的利用在宣传表述上不严谨,甚至还会导致家长之间互相攀比,或者让一些“无能为力”的家庭感到焦虑和困惑。
家访很重要,家访中“说什么”“怎么说”更重要。作为教师,密切联系教学实践和时代场景,努力激活家访的育人效能,动动脑筋,学一学家访这门“必修课”,就能提升教育的温度,为立德树人注入更多正能量。
(作者系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