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传统 勇于创新 特色发展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闽南师范大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献整理和经典阐释成绩突出,文化诗学研究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闽台文化与文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三个阶段
回顾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8年—1987年为学科初创期。1958年建校之初就开设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大专班。1963年,多所学校合并成立福建省第二师范学院,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且拥有了不少优秀师资。1966年停办。1977年高考恢复后,学校复办专科。
1988年—2002年为学科发展期。在学科带头人、全国首批文学博士林继中先生的带领下,学校凝聚学科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学理论方向,打造学科队伍——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开展前沿研究——重写文学史研究、比较诗学及文化诗学研究等,中国语言文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03年,中国古代文学率先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先后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
2003年—2021年为学科提升期。沿袭固本创新的学科发展思路,在文化诗学研究、出土文献与文学史研究、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等领域继续拓展。同时,着力特色建设,重点开展闽南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基础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同时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优势凸显。中国语言文学先后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重点特色学科、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博士点建设学科。2005年,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获批硕士点;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点;2012年,学校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21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福建省“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学科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三大特点
回顾学科发展之路,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双轨驱动——走向学术前台与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根据学科团队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情况,抓住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如文化诗学、出土文献与文学史等,有组织地建设;另一方面,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开展闽南文化研究与闽台交流,服务国家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林继中教授与刘庆璋教授组建文化诗学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和方法论探讨,成立文化诗学研究所,召开了全国首次文化诗学研讨会,出版了系列专著和论文,历经三代学人、延续近30年,在该领域独树一帜,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并形成了学界公认的“漳州学派”,对文化诗学在国内的落地发展及“中国文化诗学”的系统化建构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林继中教授与汤漳平教授组建“文化建构文学史”“出土文献与重写文学史”团队,先后从方法论和新发现文献角度对文学史学科进行探讨,多次发起并主办高端论坛和全国性会议,汇聚该领域优秀学者,推出系列代表性成果,对如何“重写文学史”与如何利用新材料研究文学史的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极大推动了文学史学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服务国家需求,围绕“两岸文化交流”“两岸融合发展”“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等主题开展文化教育与交流活动,成立闽南文化研究院,创办《闽台文化交流》杂志,形成了台海文献整理、闽南文化与文学研究等特色方向和本硕博一体的闽南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三层同构——推动构建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
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学科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团队的建构,其中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初期,林继中、刘庆璋、汤漳平等学者既是学术带头人,又是学科带头人。林继中教授的杜甫研究、刘庆璋教授的西方文论研究、汤漳平教授的楚辞研究、张桂兴教授的老舍研究,在全国学界都有较高的地位,由此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方向的形成和发展拥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学术前沿把握能力和学术组织能力。 20世纪80年代,林继中先生博士毕业,选择回到漳州师范学院任教。他熟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规律,把握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方向,将学科基础和理论方法作为重点,开启了中文学科重传统继承、促创新发展的内涵建设。这样的谋划是基础学科发展的正道。
二是一批学科骨干的汇聚。加大引培聘力度,围绕方向建设一支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队伍。1994年以来,陆续引进了唐宋诗文研究专家王春庭教授、明清小说研究专家胡金望教授、全国楚辞研究专家汤漳平研究员、音韵研究专家周祖庠教授、全国老舍研究专家张桂兴教授,还引进了一批名校毕业的青年博士。同时狠抓教师培养,为教师提供跟随名师进修的机会,推荐教师攻读名校博士学位,积极培养助教、博士研究生,使一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由此学科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全国性学术协作圈的建立。通过高端学术论坛、有组织的学术讲座和客座教授、闽江学者聘任,建构一个全国性的学术话语圈,推动学术交流和传播。围绕学科发展方向,近10年先后聘任了近20名全国知名学者,建立起与有影响力学者的密切联系。同时,成立了闽粤台部分文学院院长、科研所所长联盟,与国内名校如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台南大学等合作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及青年教师游学机制,促进地方高校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三、多向发力——形成标志性成果
一流学科往往以大数据、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高端人才培养等为支撑,围绕学科方向,全面谋划,重点建设。
有计划地建设了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文化与文学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平台近20个,以及闽南文化资料中心、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资料库等特色库;有组织地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近10年,一级学科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多项,出版系列丛书10余种。
学科建设是一个连续、长期的过程。几十年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国家的统一,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尊重传统、追求创新、特色发展的学科发展之路,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辟出一条新路。新的征程,文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家战略和人才培养需要,突出政治引领,突出学科特色,突出全面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黄金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